家里定的标准是大郎这次成亲用二百两,这在乡村里,可真是大手笔了!以前娶个媳妇用几两就可以了,如今二百两,这还不包括杂七杂八的,光聘礼就得用上二百两,另外那些皮子和海gān货等等,也都可以送到楚家去。作为聘礼的一部分,还有比较讲究的五色谷物等等。
不过杜家的人对此都没有意见,毕竟大郎人家已经是秀才了,娶得还是楚家的姑娘,多用点钱,也是应该的。不然楚家那边不好给姑娘出嫁妆了。因为嫁妆是跟着聘礼走的,要是比聘礼多的多,那就是瞧不起对方了。
于是这边杜家送去的聘礼还是可以的,楚家旁支有些想看笑话的,看了这送来的聘礼也不啃声了,这年头,能出这样一份聘礼,比一般人都qiáng。
要知道有的人家,一辈子都赚不到二百两银子呢。
聘礼过后,就等着杜有忠那边的消息了,或者说,是等他回来,就可以cao办婚礼了。
因为杜大郎是长孙,虽然他们以后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县城里住着,但是齐氏和杜老爷子商量的婚礼还是在乡下办,也可以祭祖,还可以婚后就直接进祠堂。
当然,孙媳妇的嫁妆,除了容易带的,其他的都可以放在县城的房子里。这一点齐氏他们没有意见。
但是不能一点儿嫁妆也不往乡下搬,那样会很没有面子的。
楚家也同意了这个方法,邵氏的意思是,既然要有面子,那么成婚那边搬到乡下的嫁妆,那就是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像什么绸缎那,首饰啊,这些都可以摆在明面上嘛,大件的家具也可以搬一套过去,大家看了家具了,就没有话说了。
杜家这边出了二百两银子的聘礼,他们这边得翻番,至少是四百两的嫁妆,这也是楚家的规矩,不能只拿着人家聘礼的数目当嫁妆,那样岂不是一点儿也没有陪送给姑娘家?
至于私底下邵氏给的,别人也不会多问。
胡氏这忙的不行,没想打娶儿媳妇这么繁琐,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办,哪怕有李大壮家的帮着,也是不行。
就是杜榆,也是没的嫌。登记在册,然后找人采买窗帘子,被面等等,还有,找了裁fèng,给全家每人都要做一身衣服。
这个事儿杜榆是很重视的,齐氏最开始说的是,发给大家料子,让大家自己做,可是杜榆还是说服了奶奶,毕竟这次大哥成婚,要来的人很多,还是让县城里的成衣店的裁fèng给大家订做,那样款式和样式都不会显得土气。
也是给家里人撑面子的意思,毕竟,几个婶子是会做衣服,可是那款式都很老,别人看到了说不定心里还会笑话呢。
齐氏咬了咬牙,也就同意了,杜榆就带着人过来杨柳村专门挨个给大家量了。
能做新衣服,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请来的还是县城里的裁fèng。所以全家老小都很高兴。
不过杜榆跟齐氏商量,给长工们也做一身衣服,料子可以不要好的。“毕竟是大哥的喜事,对长工来说,也是少东家的喜事儿,他们也是来帮忙的,穿着新的,也能让别人觉得咱们家对这些人也好。”
齐氏想了想,勉qiáng同意了,其实她也知道,这很多大户人家办喜事儿,上上下下的奴才也是有新衣服可以换的。
只是知道归知道,可是还是心疼钱那。
长工们知道自己有一套新衣服,那gān劲儿就更十足了,觉得这样大方的东家,真是很难得。
想别的村里地主家,那长工就是gān了好几年,都不会给扯一身衣服的。
所以chūn耕的时候,这些长工们更是卖力gān活儿,杜有德和杜有全看着句舒坦那。
而县城里的兰桂坊成衣店,接到了杜家的这个生意,也没有轻慢,虽然杜家是后来才起来的,但是看这势头,那真是会越来越好的,现在她们也不当赚钱,就当结个人缘。
京城里的杜有忠,在进入三月的时候,就开始三场的会试了,关在贡院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不过对于久经考场的杜有忠来说,那真是已经习惯了,何况,这京城贡院的条件比省城要好多了。
九天的考试完成,他从贡院出来,胡鑫和长福都在外面等着呢,还有楚家的下人也一起等着楚家大爷楚清源。
不过看杜举人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他家大爷还没有个踪影,就不免着急了,还怕自己几个看走了眼,把人看丢了。
杜有忠说道:“不用着急,一会儿楚兄就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