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大壮两口子,是住在后罩房那边。
他们到来第一天,县丞太太和主薄太太都和典史太太都过来恭迎了。而且看胡氏带来的人少,就把自己家的下人匀出来, 帮着这边收拾东西。
原来县太爷和县令太太的东西早就已经弄走了,剩下的都是可以用的。
而县丞太太秦太太还招待了他们一顿饭,想着这边忙着收拾,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饭的。
对于上官和上官的家眷,要好好的对待,这也是当下属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至于本地的士绅过来请杜有忠去酒楼里吃饭,杜有忠拒绝了,以要尽快的把县衙的事qíng理清为由。
虽说这彭泽县穷吧,但是每个地方都是有穷人,也有富人。彭泽县也不例外。
杜榆认识了秦太太家的孙女秦婉娘,和杜榆年岁应该差不多,县丞秦承义年岁也都四五十岁了,有这大的孙女,也并不为奇。
还有主薄邹家的女儿邹三娘和邹四娘,两个人都是同一年的,邹三娘是庶出,而邹四娘是嫡出。
典史陈大人家的姑娘早早的都嫁出去了,现在还没有嫁的,都是才几岁的年纪,因为在外面当差,好几个都留在乡下了,这边有个小妾生的才三岁的女儿陈陈巧儿。
不过看这后宅的大小,杜榆算是知道了,这当官的真的不能带太多的家眷,像县丞他们这样的,后宅也才一进,真要是带多了人,就住不下了,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那样既不方便办公,也还开销大。
再说,你是当官的,带着这么多的家眷,你是想gān什么啊。到时候考评印象就不好了。
而这样算起来,倒是杜榆家的人口最简单,而且他们住的地方还是最大的。
整理了两天,终于把东西和事qíng都给整理好了,作为彭泽县的第一把手,首先得要和这县衙的同僚搞好关系,所以杜有忠就约定了一天,请大家都到自家吃饭,当然,不可能每人都请到,比如让捕快们过来,和县丞他们一起吃,他们也不自在。
所以请了捕头,县丞主薄和典史就不用说了,这是必须的,三班六房的人是做了饭让人送过去的。
杜榆也开始了在彭泽县的生活。
要说这彭泽县,虽然很穷,可是不管水果和水产都很丰富,只是因为偏僻,很多东西都运不出去,靠近海很近,杜榆到这里来,就吃了好几次的海鲜了。
她吃起来也不过敏,想着等过一段时间,弄些gān海鲜,给家里那边打包送过去,也让他们都尝一尝。
到了这边,人手还是明显的少了,杜榆和胡氏商量,就要继续买人了,而且,最好是买个当地人,这样这边的风土人qíng什么的,都是可以通过当地人了解的。
虽然可以通过秦太太,陈太太他们知道,可是这些人也不是本地人,没有本地人了解的更清楚。
秦太太倒是介绍了一个熟悉的牙婆,牙婆这个职业 ,真是哪里都有,而且这牙婆官话说的还不错。
彭泽这地方有地方方言,说起来语速又快,不知道的根本就听不明白。
目前杜榆正在学习这彭泽的方言,走到哪学到哪,不然真的是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儿了。
“娘,既然要买人,给王太太那边也买个丫鬟吧。”总不能他们这边有人伺候,王太太那边没有吧。
胡氏说道:“行,那就多买几个,我的意思是,买个活契怎么样?毕竟我们也不在这里住一辈子,到时候我们走了,这些人背井离乡的,想着也难受。”
☆、157 县衙人物
杜榆可觉得这是上不能心软,他们不熟悉这里的qíng况,真的弄成了活契,对这些下人的掌控力度就不高,到时候人家要是想糊弄他们,或者是被人收买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必须是死契,生死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样才能忠诚度更高一些。
杜榆跟胡氏这样一解释,胡氏就不坚持了,和别人相比,当然是自己家人更重要。
所以最后买来的下人都是死契。其中一个婆子夫家姓王,夫婿也死了,她没有生儿子,被族人赶了出去,占了她丈夫的田产,然后她就自卖自身,这王婆子做饭手艺很好,尤其擅长地方菜,也就是彭泽这一代的菜,试做了第一顿,胡氏和杜榆都觉得很不错,杜有忠在吃食上是不挑的,妻女觉得好,那他也就觉得好。
另外买了四个丫头。都是十来岁的年纪,按照杜榆大嫂丫鬟的叫法,刚好和小丫的名字也差不多,分别叫小绿,小紫,小连,小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