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榆问道:“你族学里学了几年?”
秦家倒不是从乡下下来的,听说还是一个大族,只不过秦婉娘的祖父只是秦家的一个旁支,但是秦家却有自己的族学,男女都有,年龄到了,就去族学里学文去了。
而秦家的女子的族学里,学的不光是读书认字,像什么琴棋书画之类的,都会学一些。还有女红,厨艺,算账等等。
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女先生来教的,还有一部分是一辈子没有嫁人的人。也都是秦家自己家里的。
秦婉娘说道:“我们不过是旁支,也就是学了点皮毛,在族学里学个一两年就出来了,后来我跟着祖父祖母来到了彭泽县,就是祖母教我了。”
他们这一房也并没有多少钱,像学琴,人家那些嫡支都是有名贵的琴,而她,想学这高雅的东西,上头的先生也不会用心教的,因为那些嫡支,她们都指点不过来,哪里还在乎这些旁支的姑娘?
所以去族学,秦婉娘就觉得自己是那小透明,能学到多少东西呢?
她又不会学人奉承那几个人,更是成了小透明了。
杜榆看秦婉娘的神色,就打消了继续说这个话题的念头,看来,这姑娘在族学里的经历不是美好的。
她gān嘛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那不是扫兴吗?
王婆子做的饭菜真的很好吃,这到了冬天了,这边因为比较cháo,所以她开始做那种麻辣的锅子,就是放很多花椒,和辣椒,然后跟火锅一样涮着海鲜吃。而且这边因为天气比较暖和,冬天也不缺蔬菜,既能去cháo气,又能满足口腹之yù,简直是一举两得啊。
所以知道今天是有海鲜锅的时候,杜榆就留秦婉娘,让她一起吃。
秦婉娘有些不好意思,杜榆说道:“没事儿,今天我们是分开吃的,就在我这屋子里,单独弄一锅。”
爹和大表哥都有事儿呢,中午不回来吃,娘那边知道自己要留秦婉娘,也不会反对的。
秦婉娘最后留下来了,她也喜欢吃这海鲜锅子,只是她祖父母都比较节俭,舍不得吃,攒着钱给她当嫁妆呢。
杜榆家因为朱大户的关系,或者是海家的关系,现在不缺海鲜吃,这县学里的学子,也不知道从哪里学的,什么四时八节的,都要给先生们送东西,以表示敬意。
不收还不行,说是各处都是这样的。原来他们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
胡鑫也对大家说了,这是官学,不能这样,可是官学的先生难道就不是先生了,圣人还说,尊师重道呢。
连那几名家境贫寒的学子,也是送了家里攒的jī蛋来,或者是这些人家自己打的海鲜。表示,县学里能免了他们的学费,他们总不能连这节礼都不给先生,所以杜榆家里因为大表哥的关系,是不缺海鲜的。
杜榆因为这个事儿,和爹,大表哥,都商议了,既然这样,不如是弄个奖学金之类的,每月一考,前面十名都能得到奖励,像笔墨纸砚等等,都可以,把这些送的东西,都给平衡掉。
这样也有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杜有忠和胡鑫都觉得这个法子不错,杜榆终于欣慰了,她在现代经历的事儿,总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不然她会一直觉得自己很没有用的。
红红火火的锅子,而且还是铜锅,现在对杜榆来说,已经根本不是问题了,想当年,因为一个铜锅很贵,他们还买不起呢。海鲜的火锅,真是人间美味啊。她和秦婉娘都吃的很高兴。
☆、161 怀疑
彭泽这边的chūn节和云阳县那边还有些不一样,不过都是热热闹闹的。
杜有忠作为彭泽县的父母官,就有很多人上门求福字。说是能得到一县父母官亲自写的福字,那就是能得到福气的。
所以杜有忠亲自写了一些福字,除了给县衙里的大小官吏,另外县里的一些人家也都送了。
县学里的学子得的就是胡鑫和几个先生写的福字了。
朝廷统一的是腊月二十三后封官印,杜有忠和下属们把该办的事儿都办好了,这直到正月十五以后,这衙门里都不办事了。
当然,衙门里还有轮值的差役,毕竟也是为了防止在过节期间有什么突发事件,这就是典史和捕快的事儿了。
因为他们就是分管这一块儿的。
杜榆和胡氏也早早的把年货给买好了,秦太太是这里的熟客,以前怎么过年的,她都过过,所以胡氏请教她的时候,她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