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他爹娘没有过去找麻烦?”就自家二叔和二婶那个德行,不找麻烦是不可能的。杜榆都能想象得到。
杜有德也懒得提起那两个哥哥嫂子,不过侄儿要问,他就说道:“大郎走之前,跟县里衙门都打招呼了,每天都有差役去三郎那边来一趟,他们不敢过去的。至于你二叔二婶,现在跟着杜柳过日子呢。”
真是提起来就觉得恶心,杜柳如今招了一个人在家里,手头上有钱,过的那种日子。
“你二婶不是又生了一个吗?如今就盼着这个儿子了。”
他们一大家子都没有把刘氏又生的一个儿子排行,所以五叔这边生的,直接当成了六郎。
“我看这样也好,起码三哥这边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以前还因为自己是那边二叔唯一的儿子,所以这心里总是有担心的,现在那边就又有你了小儿子了,这大儿子不孝顺,自然是把全身心都放在小儿子身上了。
这倒也是,杜有德也觉得这样。
村里的事qíng问完了,杜有德在京城也逛了一圈,主要是以前没有来过京城,所以对京城稀奇,然后买了好多便宜又实用的东西,加上大家送的。
等杜有德要回去的时候,几个马车都装不上了,真是太多了,但是这都是大家的心意。
齐氏和杜老爷子过年是回不去的,就杜有德自己回去,齐氏吩咐了又吩咐,还让他们有时间了,就都上京城来。
杜有德在京城住了半个月,就又赶着回去了,他怕呆的时间长了,到时候路上下雪封路了,就不好了,说不定还要在路上过年呢,所以赶紧回去了。
这次可是齐氏和杜老爷子第一次在京城里过年,但是家里很多人在,也不寂寞了。
本来他们就该跟着长子的,以后也就习惯了。
进入了冬月,杜榆就忙碌起来了,庄子上送的东西,然后还有各家已经开始送年礼了,光回年礼,今年杜榆就比以前熬多的多,主要是今年胡鑫已经任职了,各种关系都上来了。
所以杜榆直接忙碌到腊月这年礼还在继续送。
一本册子根本就不够登记的,另外还用了好几间屋子做库房。
往王安家的带着人清点。什么东西都有,药材,绸缎,海鲜gān货,摆件等等,还是那句话,当了有实权的官,银子吃从来不缺花的。
而到了腊月,这过年的帖子也送来了,因为京城里当官的,每家都有很多亲戚要招待,也是怕到时候重了,所以都是提前在年前就把这各家安排的帖子送来了,让大家自己可以安排,什么时候去。
比如像杜榆家里,年初一自然是要去街坊四邻还有胡鑫的翰林院的先生们去拜年,然后吃饭就看到了那个点了,到哪里就到哪里,初二铁定是回娘家的,初三是去舅舅家。
也就是说,杜榆不用出去,是自己几个哥哥要过来,然后初四就开始跟同僚们相互请客了,这请客,得有个安排,看今天是谁家,明天又是谁家,不然就会弄得乱七八糟的,给了这个帖子,就是让大家都清楚对方的过年安排,以便于到时候上门。
腊月初八的时候,各家开始送腊八粥,就是宫里的皇上也开始跟臣子们赏赐腊八粥,杜榆本来以为自己家肯定没有宫里的腊八粥,谁知道那边上午宫里竟然真的是送了,还是太后送的。
杜榆想的是,该不会是因为上次米美人的事儿,所以太后才替皇上做的人qíng吧,不过这时间间隔的太久,杜榆想了想,还是不用想这其中的原因了,上位者做事qíng,你根本就不用想,恭恭敬敬的接受就好了,反正现在太后给自家送腊八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他们家现在和景王府是已经撕破脸了,以后在公共场合遇到景王府的人,杜榆还得提着小心呢。
有太后这个赏脸,她底气也足一些不是?
附近的邻居也都是做官的,自然也知道太后宫里的人给杜榆家里送腊八粥了,所以等人过去后,他们都有人上门了,反正是恭喜,这种事儿恭喜谈不上,可是却让他们觉得和胡家搞好关系,是很正确的,一个上升阶段的官员,总比在下坡路上的官员结jiāo要好的多了。
季氏和胡姥娘是看和宫里送来的腊八粥,恨不得供起来,天然的对皇室中人的敬畏,让胡姥娘和季氏把这腊八粥看成了圣物。
杜榆笑着说道:“这是太后娘娘赏赐给我们的,就是让门吃的,吃了才能沾一沾太后娘娘的福气,娘,奶奶 ,你们一人一大碗,这样就福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