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_作者:李好(99)

  赵姑娘的舅妈激动的不知道说啥好了,觉得这家人真是又好又心善。

  本来最开始她男人说这个事儿,唐舅妈还觉得不好,毕竟都不知根知底的,万一就是那种鼻孔朝天的人家呢?外甥女没有爹娘都已经够苦的了,要是以后嫁人也不好,那不就是一辈子都毁了?

  所以说,不仅是杜家人在观察唐家人,唐家人留下来也是为了观察杜家人,如果真的是太不好,那么拼着啥东西也不要,打欠条也要把外甥女给弄回去的。

  唐舅妈是个老实人,别人对她一丁点的好,她都要记挂好久的。

  这也是她没有跟别人一样,想着连自己的骨ròu都养不好,还要养外甥女,不如给卖出去的那种想法。

  人家是实打实的把外甥女当成自己的女儿了。

  唐家的人都是勤快的,不说唐舅母,就是唐舅母的几个孩子,也都找着活儿gān,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们也不会行乞,杜榆发现自己的活儿都能被抢着gān,比如喂jī,刚开始喂,就有人要替她喂。

  杜榆想着这唐家人的心境,就把这个活儿jiāo给他们了。

  从一些小事儿上可以看出这一家子的品行,人家不是那种想白吃饭的人。

  村里其他人知道杜家多了几口人,都过来看热闹,又有她家里院子里不是有口水井吗,这来打水的人,总要找个机会问问qíng况。

  大家对外的一致说法是,这几口人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来这边住一段时间,过后就回去的。

  唐家人话不多,眼里有活计,大家都不讨厌。

  当然,有人知道了,还暗地里说杜家这是粮食太多了,养着闲人。

  连自家真正的亲戚都不知道给点粮食,偏偏就养着这不知道是什么亲戚的亲戚。

  齐氏听了在心里冷笑,她就是爱给闲人咋样?她就是粮食多的都要霉了,也不会给那些恶心人的亲戚的。

  这里恶心人的亲戚,自然是张氏那边的人,能说这话的,不外乎是张氏等人。

  平时她家有好事儿,根本想不到他们这边,这一看见他们招呼外人了,就觉得吃亏了,真是吃多了撑的。早八百年都分家了,还gān啥指手划脚的?

  上次因为杜榆的事儿,张氏还怪上了这边,觉得都是他们这边把那老姑奶奶给得罪了,所以连他们那边都不搭理了。

  笑话!齐氏心道,你家的孙女是个啥德行,谁不知道啊,她倒是希望张氏的孙女都去那陈杜氏那边去,看看有没有笑话让人看。

  这就是柿子只捡软的捏,得罪不起那陈杜氏,就来这边说他们的风凉话。

  杜榆出去的时候,碰到大爷爷那边的堂姊妹,不知道是被家里大人说了还是别的,看着杜榆都跟看仇人一样,好像自己阻止了他们过上好日子一样。

  真是很让人无语,没有本事去那位老姑奶奶那边闹去,就迁怒别人,笑死人了!

  她跟自家奶奶一个心态,有本事,你爱去哪就去哪,瞪着个青蛙眼,也只能是让杜榆笑话的。

  杜榆有些想爹了,他去县城都十来天了,也没有消息,古代的消息传递要说快也快,但是要说慢也慢得很。

  说快就是这村里,谁家有个屁大点的事儿,不到半天,就全村都知道了。

  但是像杜榆的爹去县城,要知道他在县城如何,这就很困难了,除非是他自己带信过来,或者是让人带话。

  可是这两样都没有,杜榆有些担心呢。

  齐氏基本上对这赵姑娘满意了,只要杜有德那边得来的消息是好的,就要把婚事给办了。说起来,用几袋粮食换个儿媳妇,齐氏是很满意的。

  想着以后这儿媳妇和娘家的纠缠也少,更是满意了,何况这姑娘做饭gān活儿也是把好手,地里的活儿一点儿也不落下,屁股也大,以后生养也不愁。

  说到生养,齐氏就想到了高氏,这高氏嫁过来都一年多了,去年是灾年,没有生育,这也说的过去,今年要是没有动静,齐氏可就不高兴了。

  杜有德从唐家屯回来,也把唐老头给带回来了,这次来回花了十来天呢,真是够远的,那边又都是山路,他的驴车赶着就很艰难。

  不过带来的消息也是好的,晚上跟杜老爷子和齐氏说了,刘捕头让人去暗地里打听了,唐家屯也不是全部都出来乞讨也,有人还留在家里,主要是打听唐家这一家人的品行和风评,还有这赵姑娘有没有定亲之类的,结果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