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ī什么不好chuīT大,就一网文还想贴人家T大教授,奉劝你,可悠着点儿吧!”
“一没原文出处,二没T大教授的姓名,三《女帝》书名标的那么显眼,这广告打地有点儿明显啊。”
……
不过,有黑子,自然也有为包小包辩护的人。
一个读者就自曝自己就是T大历史系的本科生,据她所说,报纸上那位老教授不带本科生也不带研究生,也就带带博士生的,而众所周知,一个导师带的博士生,基本只有一两个人,这位老教授也不例外。
因此,一般T大历史系的学生还真不知道这事儿。而这位读者,则是看到网上的报导之后,发现新闻里居然是自己在追的文,又看到有人质疑,才特地壮着胆子跟自己老师打听,又拐弯抹角地绕了几圈,才知道报纸上的老教授居然是系里那个基本半退休,只带博士生的老教授,而报纸上所说的另外三位,也无一不是年过花甲的老教授,也都是只带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因此知道的人才那么少。
刚刚求证了消息的真实xing,正准备到处澄清呢,就看到包小包微博下的黑子高cháo,于是这位读者毫不犹豫地打脸啪啪啪,将自己所知一股脑儿地倒出来,根本没用包小包或者出版社出手,打脸打地及时又gān脆。
部分黑子捂脸退下,但依旧有死鸭子嘴硬地不承认这读者所说,哪怕对方把学生证都po出来也视而不见。
好在,这时候出版社的后续动作也来了。
出版社很gān脆,打听清楚报纸上的教授具体是哪几位后,刚开始直接大手笔地疏通关系,联系首都台一个读书节目,想让这节目做了一个专访。访的,自然就是那几位老教授。
然而让出版社没想到的是,这节目最终能做成,居然不是靠出版社的关系,也不是靠电视台的面子——人家老教授是真正的业界大牛,又是半退休的养老状态,压根不稀罕上电视出名好么?
因此,刚开始电视台没说清节目要求,邀请人上节目时,人家其实是拒绝的。
最后能节目能做成,还是出版社方面机灵,提醒电视台的人试试说下具体要谈的话题,尤其说下做节目的原因是网上有人质疑新闻真假,再次发了邀请,才请动了几位教授出山。
于是,包小包微博下黑子正跟人T大历史系小姑娘大战三百回合时,首都台的谈话节目开始了。
主持人:近日网上盛传一则消息,说T大几位教授将一篇网络小说列为推荐甚至必读书目,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然而网民却对其真实xing产生了质疑,我们节目组得知几位就是消息中所说的教授,所以想请问下几位,这则消息属实么?又是为什么要推荐这篇网文呢?它有何独到之处?
那位将《女帝》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的老教授说道:这消息是真的,推荐这篇文,自然是因为它值得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你可能不清楚,这是篇古代背景的文,虽然作者没有明说时代背景,但我看得出来,背景应该是借用了宋朝,其规章典范,俚俗用语,服饰器皿等等无疑不符合宋朝特征……(省略一万字)
接下来,其余三位教授则从自己本专业,依次讲述了自己将《女帝》列为推荐书目的理由。
最后最后,主持人问起第一位老教授:那您是从什么途径接触到这本书的呢?据我所知,这本书才刚刚出版,而从出版,到新闻记载您推荐这本书的时间,不过相差两天,这时间差似乎有点儿太短了,难道您不是从出版途径知道这本书的么?难道您也会像年轻人一样上网追小说么?
老教授扶了扶眼睛,对着镜头笑道: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我孙女看到后推荐给我,然后,为了看这本书,我第一次注册了网站在网上看书,花了我整整两个月时间哟,才总算弄明白那什么充值买V打分留言……因为不懂,第一次留言还打了零分。哦,对了,我的网络ID,(不确定小小声问:是叫ID吧?),叫做江夏行,因为是江夏人,少年北行,最终定居首都,所以叫江夏行。
于是,在主持人和老教授们娓娓的谈话中,黑子们的脸,再度迅速地……肿了起来。
?
☆、第65章
?电视台节目播出地迅速又及时,再怎么死鸭子嘴硬的黑子也不得不捂脸泪奔,网上关于《女帝》报导真实xing的质疑也一扫而空——没看人几个老教授都把《女帝》夸出花儿了么,还质疑个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