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嫡女_作者:弥生凉(178)

  于张老伯爷而言,四房都是他的儿子,儿子的媳妇都是他的儿媳,自然要事事听他的。虽然从律法上将,三房会分到全部家产的七八成,然而他要给温宥娘姐弟均出一份儿来也是可行的。儿子儿媳都不应该有意见。

  温宥娘摇头,“哪有给了又要回来的道理?祖父你也太不讲理了些。”

  给出去的东西,人家拿去赚钱了是人家的事儿。愿意分你一些是qíng份,不分是本份。哪有见给出去的东西赚钱了,回头又找别人要分红的道理。

  何况她也不是那么不大方的人。

  张老伯爷还是劝了劝,“你以后出嫁,余卿以后成亲,莫不是都不差银子?”

  温宥娘摇头,“huáng府约莫过段日子便要上门来退亲了。当初与huáng府结亲的是温府宥娘,非是张府宥娘。待退了亲,孙女再嫁,必然是要低嫁的。既然是低嫁,又何必带多的嫁妆去打人眼?余卿以后也要走仕途,做文官,银子够使就好,多了反而是祸事。”

  钱这种东西,也不是越多越好,没有护住的本事,还不如没有。

  温余卿以后走上仕途,钱物并非是不重要,然而却也多不得。

  仕途本就难走,张家又不是什么望族有许多同族兄弟出仕做官守望相助,能勉qiáng护住一族在当地不受欺凌已是幸事。

  何况家财多了便惹人眼红,古来皇帝差钱了,最爱做的就是抄家填窟窿。

  这也是温宥娘当年让张老伯爷搭伙着郑家联合做生意的原因,张府出秘方,一年不过收三万两银子。

  十年累积起来也不过三十万两,在这十年的过程当中,三十万两至少也要耗费十万余两出去。

  剩下十多万,再存几年,也要该分家产之时。

  到时,一家三四万两银子平均下来,倒也能安稳度日。在京中也眼红不了别人的眼,更招不了什么嫉妒。

  张老伯爷见温宥娘真不要,也不好再说什么。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女儿与儿子终究是不一样的。便是外孙女和外孙变成了孙女孙子,与家中几房而言,终究也是隔了一层。

  如今温宥娘不分张家的产业,也是为了他们姐弟俩好,毕竟如今除了张家他们姐弟再无其他靠山。

  与四房的关系和睦了,以后的日子才不难过。

  饶是张老伯爷是一家之主,也知道家大难当,一个家要和睦下去,不在于公平与否,而在于有没有人舍得受委屈。

  “鹤郎中如今正被请到府上做客,宥娘要不要去看看?”张老伯爷这才说到了正事。

  温宥娘闻言道:“不是归乡了,祖父这么快就找回来了?”

  张老伯爷冷笑,“在京中几十年,打下的这块招牌哪舍得离开?不过是见事发,躲起来了罢了。抓了他的儿子、孙子,他还能躲?”

  这手段虽然下作了一些,然而却是十分有用。

  姓鹤的如今已经六十有余,可儿子不过四十余,几个孙子也年少。要为了自己一命,无视自家十几口人命,这人要有那种狠劲早也混出头了。

  “当初仇氏与温家大郎事发,鹤郎中就想要跑,还好你事先机灵,让祖父将人盯着,这才没能跑掉。”张家伯爷边说边打开了书房的暗室。

  但凡大户人家,特别是跟着高皇帝打江山的勋贵们,当年进京分的便是前朝勋贵们的宅子,其中书房中就必不可少暗室。

  更有甚者连暗道都有,从京中直达京外,以当年镇国公府为最。

  当时镇国公在外征战,要反大隆太宗之前,便是从府中暗道,将府中女眷携带出京,逃过太宗皇帝的监控。

  太宗时也正是因为此事,在京中大肆填堵封道,然最终是否封完,旁边并不知晓。

  张府的暗室并不算宽,然在与书房之间却是有一段不短的暗道,只摸索着拐了三道弯后,便到了。

  张老伯爷将墙上挂着的油灯点上,温宥娘才看清整间屋子的构造。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被铁链绑在铁木架子上的老人,看起来五六十岁模样,一头黑白夹杂的头发乱蓬蓬的,垂着头并不看向来人。

  绑着人的t字架旁边便是放置各种刑拘的横架,不过及腰高。上面放着鞭子一类的刑具。

  温宥娘收回眼尾的余光,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刑堂,而非想象中的藏宝之地。

  张老伯爷将手中的灯笼chuī灭,这才跟温宥娘道:“这老东西嘴硬得很,咱们府上几代没出过能杀人的了。倒也不好下手,只得把人绑在了这,先饿了个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