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嫡女_作者:弥生凉(444)

  温宥娘都跟他生了两个孩子了,兴国侯世子的儿子还比霸主都要大上一岁,他倒是不吃以前那点子飞醋了,不过也对兴国侯世子了解得深,要让这个读书有些读得傻的人跟着造反,只怕难说动得很。

  “薛伯爷对当今也忠心,所以留在了云州。”温宥娘把薛九如何安置自己父亲的事qíng说了出来。

  孟世子顿时明了,只笑着道:“说动他反不行,但能让他守在边关却是能成的。到底是皇室中人自己的事儿,外人也不好cha手不是。”

  兴国侯世子是被当今提拔的,且当今也并无对不起兴国侯府的地方。有那么一分恩亲在,读过几本书的人就反不了。不过以大隆江山与百姓安危计,将兴国侯世子困在边关却是可行的。

  民贵君轻。向来对兴国侯世子这等有些书生意气的人而言,还是天下百姓更重一些。

  “那位已经下旨,让兴国侯世子暂代盛国公之位。”孟世子又说了一条新得的消息。

  温宥娘一听,就道:“盛国公治军多年,在军中威望十分高。就算兴国侯世子屡有功绩,才不过八年,又哪能轻易取代盛国公在军中的地位。就跟了盛国公身边那么多年的人里面,也少不得有些人不会服他的。既然如此,与其让他们内讧陷大隆边关于险境,少不得还是把人带出来的好。”

  盛国公倒了,在边关跟随他的那些武将们,自然知晓当今会让西北变天的。造反这个罪名,还不知会牵连多少出来。

  就是不造反,他们也没有活路。既然如此,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反?只不过是差个令天下信服的理由罢了。

  “只盼六郎莫让我们失望。”温宥娘又道。

  边关的将领们要反,自然需要一个理由,要陈敬若能说服他们,就是北面自也会被解决了。

  孟世子道:“你放心,我已追加三封书信而去。当年陈氏是因站在先三皇子那一头被抄的家,嫡系死绝,他还不至于为了一点恩惠而投靠当今。”

  当然,陈氏被抄家的时候,其实还算早,那时三皇子与先太子正相争,当今还不成气候。

  温宥娘只怕兴国侯世子将陈敬的身世告知当今,当今顺手将陈氏翻案,笼络了陈敬,“能不用造反而为陈氏翻案,谁不愿意呢。”

  “那也要兴国侯世子会说。你就是爱多想,姓huáng的这些年拿了我们多少军粮?这些都是有证据在的,就他此时对那位坦诚,那位为了局势按下了,等以后呢?难不成他不怕以后?那位连对自己有拥立之功的盛国公都说杀就杀,难道不会心寒?盛国公会不会造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孟世子道。

  到底是在盛国公底下当武将的人,盛国公有没有反意,从军队的布局调动上就可以看出异常来。兴国侯世子虽是书读得多了,却也不是真迂腐到没边的人。

  “薛九说戚国公已经带了三万兵士出了云州,只后面要路过的县城不好开道。”温宥娘又与孟世子说到薛九这边的事。

  孟世子听了,就道:“只怕还有军粮,三万兵士所需不小,且按照如今路程,恐要两月才得最终到达京外。”

  温宥娘道:“你且放心,世家们既然要来凑热闹,少不得不出兵就要出粮才行。”

  世家大多富庶,家里陈粮不尽,还不如以此来换个爵位也不错。

  “何况我已着手让人大肆收购粮食,只两月当还硬撑得住。”温宥娘又道。

  从当初醒来,温宥娘就已经将收粮的事qíng分派了下去,他们虽存有存粮,然而却有一半是土豆番薯玉米类,这几样吃食,到底要跟米粮混在一起吃方行。

  孟世子就道:“哪来那么多粮食?”

  随后又想到了缘由,“你与郑家联络上了?”

  温宥娘道:“郑洄也就这两日就到了。京中出了这么大的事,郑家又哪会不急。”

  说到底,郑家已经投靠了他们,如今皇后一系蒙受大难,郑家必然要忙着寻一条出路。只就算四皇子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也要心疼先前在皇后一脉上的投资。

  商人就是这样,前期投资过重不到最后就不会死心再寻别路。但真被bī到绝路了也会舍弃之前的投资以求自保,因此温宥娘就送了及时雨去。

  郑家与漕运关系亲密,掌控江州到直隶的水路,温宥娘又哪会放过这个机会,“往京中送去的粮食,也日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