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国公带着兵马前行,倒是正好走到哪开仓到哪。
随即温宥娘就叫了阿毛前来,指着地图上的点与他道:“这一带粮仓,皆jiāo付与你。且记住,需得大军到了再jiāo付与戚国公夫人手上。早与晚都不成!”
阿毛本就是跟着温宥娘与孟世子四处行走的人,就温宥娘有孕在身那两年,也单独办过事,更莫说这几年各地产出的收拢与计算,都出自他手。
因此派他去,温宥娘与孟世子都放心。
阿毛也知京中之事,自家的主子必然是要反的,因此回道:“还请世子与夫人放心,阿毛定会把事qíng办妥。”
温宥娘点头,“夏荷也与你一道。你们夫妻两人,一路也好有个照应。”
作者有话要说:咳咳,人家反起来,可是比女主他们利索多了,说反就反,嘎嘎~~~
霸王(霸主):想我才五岁幼龄,不是嫁给皇帝就是当皇帝,还有木有快乐的童年鸟~~~腻们这些坏银!呜呜呜呜呜~~~
☆、第154章
公子珣第二日得知前一日之事,只微微叹气,“只可怜天下百姓。
温宥娘心想你都冲着天下来,就不能别这么虚伪,但嘴里也得道:“公子自管放心,薛九娘必然不会让戚家军做出扰民之事。”
公子珣道:“我可怜的不过北地百姓罢了。南面我便不信薛九娘,难道还不信你?”
温宥娘嘴角一翘,被人信任的感觉还是十分好的,“盛国公留有后手在,小公爷太过生猛,事态紧急也拦不住,不然北面当也不至于此。”
公子珣也知北面之事无可奈何,只与温宥娘道:“不过十三岁,到底是勋贵世家,却是比三十岁的还厉害。”
温宥娘眼角一抽,这是明晃晃的暗骂六郎无能,都打在脸上了,还不还嘴就不是她了,“公子冲着这天下来的,要真悲天悯人,就该此时带着人回山里去。”
公子珣听到这话却是笑了,也不回话,只等温宥娘走了,才与自己儿子阿蔓道:“你看,父亲为你寻的这个师傅。就连一个父不明的下人,她都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的话。你拜她为师,以后她也会处处护着你。”
阿蔓却是道:“可是六郎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不是下人。”
公子珣摸着阿蔓的头,“可六郎还是官奴之身,只要她站出来说一句,六郎就不是将军了。”
阿蔓对朝廷上的事qíng还不算多明白,却是为温宥娘说话,“师傅不是那样的人!”
公子珣微微一笑,“是啊。她不是那样的人。”
*********
如温宥娘所料,小公爷带着五万大军才走到一大半,京城就得了消息。
这时皇帝还不知晓南面戚家与薛九已经反了,只咬着牙道:“五万大军都走到了半途,朕才得了信儿!当地刺史与各地县令是做甚用的?”
兵部侍郎只埋着头并不说话,京中内外总共只有一万余兵马,虽cao练得多,然少有实战,跟盛国公手下的练家子完全不能相比。皇帝有时间骂那些世家出身素来爱看热闹的刺史,和只管政务的县令,还不如想想如今该如何处置才是。
兵部尚书立在一旁,还在火上浇油,“请陛下早做决断。”
“朕做什么决断?有什么决议让朕断的?”皇帝拍着桌子怒道。
从消息传到皇宫,皇帝当即将兵部尚书与侍郎及几位重臣招入宫中,可到如今已两个时辰过去,竟是无一人拿出个主意来,却是要他做出决断。
“京中只一万兵马,难敌五万qiáng兵。还请陛下将运河一带驻军调往前线,抵御反贼。”也不管皇帝有多急,兵部尚书只不紧不慢的道。
皇帝其实最开始想到的是在南面的薛伯爷,然而又想到戚家如今在南面已掌握半数兵权,又是薛家女婿,又恐请神容易送神难,只得咽下不提。
在御书房的诸位大臣,恐心中想法与皇帝一样,也不曾说出要薛伯爷回京救驾的话。
如今看来,也就兵部尚书之言可行,先将那五万大军拦住了,免得被兵临城下。
“准。”皇帝道。
见者下面的臣子们又开始一言不语,皇帝少不得自己拿主意,“八百里加急给诸州刺史,回京护驾!”
皇帝这话一说,兵部侍郎却是有话说了,“陛下,此事恐不妥!只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