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嫡女_作者:弥生凉(95)

  因此,大隆的官员,不管是武官还是文官,在看见温宥娘那一副画之后,竟没有一个不叫好的。

  在座的温府、张府等人更是深觉脸上有光。

  南宁太子继皇帝看过画之后就没有说话,只是嘴角含笑,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在听到大隆臣子一声接一声叫好,也没多出半分神色来。

  这一举动让大隆的太子与大皇子都关注了起来,暗中揣测南宁太子是没看懂,还是心思深沉已有了对策。

  大隆的皇帝自然也关注着南宁太子的反应,他继位多年,在阅历上就完胜自己两个儿子,一眼就看出了南宁太子的心机深沉。

  这样一个敌国太子,与他的合作是否值得或许也要重新衡量。

  等到画作被传回皇帝面前,南宁太子突然出声道:“之前在对面舞枪的娘子不知是何家的?果真英姿飒慡,让人过目难忘!”

  薛伯爷在一边听闻,忙起身道:“此乃老夫之女,平日不爱红妆只爱武枪弄棒,让世子见笑了。”

  此时皇帝也cha嘴道:“薛家娘子离京七年,这也是朕第一次见到,果真不坠薛家声名!薛卿家养了个好女儿啊!也不知便宜了谁家郎君去。”

  薛伯爷等的便是皇帝这一句,回道:“禀陛下。老臣之女与戚侯爷家的长公子已定了婚事。老臣此次回京,还想着求陛下给两个小辈一个体面。”

  一方军队的一把手跟二把手联姻,除了傻子,没哪个皇帝愿意。然而此时皇帝却骑马难下了。

  他本打算是将薛九赐给自己的四子为正妃,这才让薛伯爷将女眷带回京中,同时还涉及南边军权的调动。

  谁知道两家私下里竟然有联姻的意思……不,准确的说是皇帝也知道这两家有联姻的意思。

  平南伯可是镇南侯一手带出来的,互通姻亲并不奇怪。

  要不是两家联姻的意图被皇帝发现,皇帝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给自己的四子定下人选。

  毕竟薛九才十三,大多大臣府上娘子要定人家至少也得十五及笄之后,先定下后十七八才成婚的也不少。

  为此皇帝连圣旨都写好了,只等今日宴会之后颁发。

  哪知道有南宁太子这一出。

  要让皇帝将薛九嫁给南宁太子,不管南宁太子回去把她封成什么,对皇帝而言都是不放心的。

  皇帝担心戚家跟薛家连成一家后来会有不轨之心,却更担心把薛九嫁给南宁太子后远在西南面的戚家与薛家军会有异动。

  况且在皇帝心里,本是打算再重用薛家的。

  这一比较起来,皇帝也只能忍痛同意了两家的婚事。

  好在镇南侯府的继承人并不能接掌西南的戚家军,这让皇帝心中好受了不少,就笑着道:“既然如此,那朕免不了要做个媒人了。”

  两家自然是跪地,谢主隆恩。

  南宁太子在一边瞧着,颇有趣味道:“那还真是可惜了。”

  皇帝被这一句堵得想吐血,脑子里还在盘算着怎么给自己的四子指一个有身份的正妃,结果又听见南宁太子开了口。

  “那着画这一位娘子总没许人家吧?”

  南宁太子这一句直接让皇帝把淑妃厌上了,要不是淑妃话多,又哪来这么多的事儿。这一件接着一件的,就没个消停。

  好在温宥娘的事qíng皇帝倒好推脱了,“可惜世子是晚回京了半年,温家大娘子早与兴国侯府的世子换了庚帖。”

  南宁太子颇为遗憾道:“京都女郎果真与南面不同。咱们南方的娘子,看中了谁就大胆上前示爱,哪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么麻烦。”

  所以你们是蛮夷,我们是礼仪之邦。

  温家老爷想了想,还是把这句话给憋住了,十分圆滑道:“各地风俗都各不大同,各有各的规矩。”

  南宁太子见温家老爷便道:“这位大人是?”

  温家老爷子一口老血梗在喉头,又不得不忍下去,解释道:“老夫乃礼部尚书。”

  “哦。记得了。你家儿子娶了两个媳妇是吧?”南宁太子道。

  温家老爷忙解释,“是先儿媳因产子离世,后才续娶了一位夫人。”

  南宁太子听得摇头,“咱们南边的人,一辈子只娶一个便够了。”

  这话纯属扯淡,就温家老爷所了解到的南蛮,不是走婚便是无媒苟合,哪来的一辈子只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