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也要跟着去。娘,家里的jī就jiāo给我,我保证养好。”
小桥就把自己手头上的钱,和小凤攒的钱给了吴氏,“娘,咱们多买一些,反正咱家的院子大。”
是够大的,估计后院开了菜园子,都还有剩的,吴氏和叶柱商量着可以种些抗旱的东西,比如地瓜,苞谷啥的。
“行!”小闺女懂事,当娘的自然高兴,而且她本来也打算多养些jī。这旁边种些地瓜,山药,到时候藤子可以给猪吃,家里要兴旺,家禽家畜的少不了。
吴氏想着上次和大姑姐说的,入伙儿贩菜的事儿,也要过去一趟,手头上的钱,除了家用的,都入进去。也是一个进项。
光靠三亩旱地,那是根本就填不了肚子的。
分给小桥家的旱地一亩种的是地瓜,一亩种的是高粱,还有一亩种的是苞谷。当初分家的时候,分的稻谷根本就不够吃,好在小桥姥娘家送来了一些,配上粗粮还够吃上一段时间。
吴氏想着赶集的时候,把自己做的针线也拿去卖了,买些油盐,还得再买点粗粮啊,不然真不够吃。老是靠娘家接济也不是办法。
就是三亩地收了,也不能天天吃地瓜和包谷面吧。高粱做的饭更是不好吃。立夏和立秋要读书,得用脑子,总得吃点好的。
就看着一凡他们能不能把生意做好了,到时候能得些钱。
小桥要去赶集,也是想看看能不能发现啥赚钱的事qíng,毕竟这光靠种田,肯定是富不起来,一是要jiāo税,而是田不多,家里吃都不够呢,三是,这个时候粮食产量真心是少的可怜,没有杂jiāo种子,一亩好田顶多出五百斤水稻,那都是顶上天了,哪里像现在,动不动就是一两千斤?
所以得另找路子,考察商机啊。小桥叹了口气,真是难为死她了。
这乡下地方,野菜倒是多,但是古代不是现代,人还馋这一口,喜欢吃这穷人才吃的野菜,基本上野菜都是没有东西吃了,人们没有法子了,才吃的,你要到城里卖,人家都不搭理你呢。
就像张地主家,你要是觉得是好心,送人家一篮子野菜,人家还觉得你是侮rǔ人呢。所以这个根本行不通。
而想要做针线卖钱?一是你手艺不成,而是做这个东西,眼睛坏的快,叶小桥不想让自己这双看起来很漂亮的眼睛变的暗淡无光啊。
老母jī咯咯哒的叫唤起来,小桥赶紧屁颠屁颠的去捡jī蛋这可是她乐意gān的活儿,可惜就两只母jī,要是有成群的母jī,一天能下百来个,一个jī蛋一文钱,一百个就是一百文钱,那一个月就是三千文钱,整整三两银子啊。除去成本费,也有二两银子可赚吧。再算多一些,也有一两多银子可赚。比那种地不好多了?
叶小桥决定,先把养jī事业给做起来。
毕竟jī除了下蛋,它本身还有jīròu,到时候卖jī也能有钱。
只是,这前提是,能有钱买这么多jī,不然一切都是浮云啊。
话说,其实还是中间商最好,只在他们中间过一道手,赚其中的差价,那就不用拿太多的本钱。但是中间商要求有信用,不然你皮包公司谁信任你啊,叶小桥一个小丫头更是没有人信任了。一些想法不能付诸行动啊。真的不是你想gān什么都能gān什么的。
对了,咱家院子旁边还有个泥潭,到时候清理清理,是不是就可以养鱼了?这个,得想个法子让爹给做起来啊。
叶小桥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啊。
☆、38清泥塘
小凤凭着嘴甜,在张地主家找到了一个活计,还是在厨房,一天现在有十五文钱了,还管两顿饭,小凤觉得很得意,这下子自己赚的钱就不必给那老妖婆了。
叶小桥跟着吴氏来到了康县,她们没有去大姑家,而是先去了一个针线铺子,把吴氏平时做的针线活儿给卖了,然后就直接去大家赶集的地方买东西。过来的时候,是和村里的其他人一起过来的,村里有马车的,都会好心提醒大家,到哪个时辰在啥地方集合,到时候一起回去,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都是应该的。
这时候到粮店买东西,你买的多了,人家会自动问你到时候送到哪里去,毕竟这来赶集的,乡下人很多,不可能买着粮食了,就扛着粮食走,那样也太坑爹了,所以直接问好,给一半的钱,送到了地方,再给另一半的钱,这都成了习惯了。
叶小桥觉得这个习惯好啊,想当年,自己逛街的时候,大包小包的,舀不下了,也没有辙。人家这服务。真是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