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不甘_作者:三水小草(253)

2017-08-22 三水小草

  看看那些厚厚的书,再想想里面食物发展的某些奇葩原因和结果,年轻的女孩儿伸了一个懒腰,叹了一口气。

  她为了激励俞正味在厨艺上奋发振作,已经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目的就是想找出能够在外国推广普及华夏菜的办法,她想要的“普及”不是人们周末偶尔去餐馆尝尝鲜的普及,而是像这个国家的人们做意呆利面一样,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菜是意呆利的,也阻止不了它在腐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了无数人重要的果腹佳品。

  为什么不能让人们做那种简单方便的家常菜的时候自然想到华夏菜呢?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步,那华夏菜辐she范围将会让所有人震惊的。

  这个想法一致存在于俞正味的脑海中,现在有沈何夕和他一起去推着他们爱的东西往前走。

  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呢?

  把自己困在过去,俞大厨简直是傻透了。

  女孩儿腹诽了一下自己曾经的偶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自己的哥哥卖了。

  心有不甘(重生美食)第111章pào鹅

  在没有黑胡椒和番茄之前,西方人吃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沈何夕抱着书出神了很久,依然觉得自己难以想象。

  从把食物放在火中这一步开始,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了文明,时间将一种生存的手段变成了文化,又把文化扭转升华、繁盛消亡。

  现代人无法想象,中世纪之前,西方人食用的猪近似野猪,ròu的腥气能够掩盖一切的美好味道,只有大量的来自东方的香料才能拯救它,把它们变得能够入口,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人们吃ròu除了吃不起之外,更是因为珍惜昂贵的调味品才是美味的代表。

  就像现代的人们也不能想象,即使调味材料那么匮乏的封建社会之前,人们也会把几个月大的小猪洗剥gān净,先往猪腹中塞入水果和大枣,再小猪的外面以湿泥包裹,用火堆把泥团烤gān,去掉gān泥取出已经在土团子里ròu香四溢的猪ròu,这才不过是第一步。

  以细白的米粉糊遍涂猪已经输了的猪的全身,把整只猪用油炸透,切成片状,这看似已经jīng细到让人瞠目的做法也并不是整个烹饪过程的最后一步。

  搭配好作佐料,把ròu一片一片地码在小鼎里,再把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把大鼎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再调味食用——这才是一道能“吃”的“珍馐”。

  这道菜就是“周八珍”之一的“pào豚”。

  以制订了华夏宴席的基本规制而泽被后世的“周八珍”,几乎已经囊括了华夏菜所有的传统烹饪技法和搭配,光是一道“pào豚”已经能让人想到由填塞之法想到粤菜的鸽吞燕、由抹泥烘制想到浙菜的叫花jī、由米糊配ròu炸能想到东北菜系的锅包ròu,隔水煨炖的火候与时间也能让人联想到闽菜的佛跳墙。

  华夏菜的绵延发展像是一棵树,有深不可测的根基和枝叶参天的外在,既具有极大的包容xing,又有极qiáng的延续xing,这样的华夏菜想要让西方人更好地接受,应该不是多么困难的事qíng。

  女孩儿用笔在本子上写着烹饪的技法,在其中寻找东西方的相通相容之处。

  前几天她想要点醒俞正味,何尝不是点醒了自己,很多该做的事qíng应该去做,谁都不知道错过了这次会不会后悔。

  比如曾经的俞正味,在东西菜肴的结合上努力了那么久,再次转向去深入研究华夏的根基脉络,不还是未见成果就死于车祸?

  这么一想,他上辈子过的那么悲催,沈何夕又觉得自己揍了俞正味一顿真是揍对了,他现在不就是(在铁拳之下)和自己一样在看书长知识么?比看大胸画报当个颓废男有意义多了。

  写完这两页的总结再去背一下刚刚学到的条文,她已经把这份对华夏菜与西方菜的比较与融合纳入了自己平日的学习计划中。虽然这让她过得更辛苦了一些,但是因为越来越感兴趣,她也就不在乎一时的劳累和疲惫了。

  也许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之前,沈何夕还觉得自己不过是喜欢那个厨房,喜欢做饭的感觉,那么现在她要想的更多,由沈家、由徐家,甚至由俞老师傅的经历上让她隐约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把那些人们一代代继承的东西留下来,记下来,再去告诉别人,也许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qíng。

  此时的沈何夕只是觉得对这方面有兴趣,她没有那么多的雄心壮志,只有一个喜欢厨艺的老油子骨子里的那么点贪图安逸和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奋发向上,她的“往前走”一直还控制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可是一个能被自己“控制”的未来,何尝不是把自己也限定在了可控的“挑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