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_作者:卫风(21)

2017-08-21 卫风

  周榭顿时有些紧张起来,又林塞了一颗莲子到她嘴里,笑眯眯地说:“我又不会做诗,等下周姐姐替我多写一首。”

  王芷儿也眼巴巴的看着周榭,周榭左右看了一眼,慢慢镇定了下来:“好。”

  她没必要紧张嘛,在座的几个人还没有她读的书多呢。

  果然,小姑娘们这诗社不是自己做诗,而是抄诗背诗——这倒也挺好,最起码练了字,也陶冶了xingqíng。霍巧蓉准备充分,说:“昨天下了一场好雨,天气终于凉快起来,咱们就以雨字为题吧?”

  长案收拾出来,研了墨铺了纸,几个人都去写诗。石姑娘却没过去,站在亭子边往外看。雨停了一阵,又淅淅沥沥的下起来,水面上被雨滴打出一圈圈涟漪。池子里的鱼也浮上水面来透气,吐出小小的水泡。

  石姑娘过来,又林主动让出半边位置给她坐。

  她生得瘦小,又穿得素净,不过看起来很活泼,眼睛也灵动,耳朵上一对珠子来回的打晃。石姑娘问:“李妹妹今年是几岁?”

  刚才几位姑娘互相见礼通名姓,李又林没想到石姑娘还能记得她姓什么,抿嘴笑了:“过了年就六岁了。”

  “你怎么不和她们一起去背诗?”

  李又林摇摇头:“我不喜欢,瞧,这里鱼真多。”

  石姑娘望着下头游来游去的鱼儿,出了好一会儿神。

  又林猜她可能是想家了。

  这里虽然是石家的老家,但是石姑娘应该是在京城出生长大的,对她来说,京城才是她的家乡,而于江镇却是异乡。

  她住惯的屋子,吃惯的食物,相熟的闺伴,都在遥远的京城。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那么陌生,而她也显得与这里人与事都格格不入。

  周榭把写好的诗拿过来给又林看,很虚心地问:“你看这个成吗?”

  又林用力点头:“成,太成了!周姐姐你再写一个,就算是我的那份了。”

  周榭摇头说:“我再写一个,倒不一定有这个jīng神了。要不这一张算你的,我自己再写一首。”

  周榭是个很厚道的人,又林也不跟她客气:“好,那这张算我的。嗯,我来瞧瞧姐姐写的什么……小楼一夜听chūn雨,好诗啊。”

  “诗又不是我作的。”

  “字也写得好嘛。”反正好话不要钱,又林卖力的夸赞,周榭都让她给说得脸红耳赤了。

  石姑娘本来一直陷在她自己的愁绪中,这会儿倒回过神来。

  回来这些天,她一直不适应。衣食住行,都和京城大不一样了。她躺在chuáng上,看着窗子透进来的一线光,反反复复地想,难道她以后就在这狭窄yīn暗的院子里一直生活下去?她再回不到京城去了吗?

  这里的女孩子们同样让她失望,一个个不是呆蠢,就是浅薄,穿着打扮谈吐作派她都看不惯。

  不过这会儿周榭和李又林倒让她有点儿刮目相看了。这位周姑娘看起来人很是厚道和善,而小的这一个李姑娘又显得非常慡朗机灵。

  “能让我也看看吗?”

  周榭有些意外,不过还是把手里那张笺纸递了过来:“写得不好,请石姑娘指正。”

  石姑娘说:“周姑娘不用客气,叫我琼玉吧。”

  笺纸上工整的抄录着一首诗,看得出来周榭没有说错,字虽然一般,但是一气呵成,个个透着jīng神,尤其是最后一句,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杏花二字,写得最好。

  石琼玉直接指出来,周榭笑了:“真的?我也觉得这两个字写得满意。”

  女孩子们的友谊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就这么两句话,她们彼此看了一眼,都笑了。

  又林又拈了一枚莲子扔进嘴里,笑眯眯看着她们。

  于是石琼玉问她们平时是不是总在一块儿吃茶写诗,周榭也问石琼玉在京城的时候都做些什么消遣。当听到石琼玉说京城的姑娘们chūn日里还会一起去骑马的时候,周榭和李又林都十分羡慕。别说骑马了,她们根本就没见过几回马。于江镇上的人,平时见得多的是驴子、骡子、牛,至于驽马,好吧,也见过几回,那都是拉车驮货的,与石琼玉口中的那些能骑的好马肯定不是一回事。

  “我也没有见过那么多船哪。”石琼玉说:“出门就是河,河里来来去去的都是各种船,为什么有的有帆,有的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