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铺子盘出去两年了,现在闲着没什么正经差事,不过跑个腿儿,混日子,每个月领点儿银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宋嫂子却说:“我们住的那院子原来住的也是在府里当差的人,不过后来府里裁了不少人,他们也放了出去,另寻了主家。”
下人之间能打听的事qíng很多,虽然听起来很零散,中间也没多大关联,但是又林听得很用心。翠玉端茶上来,两个人哪能大喇喇的坐着接。再说在李家的时候彼此也都相熟,翠玉也不跟她们见外,笑着问:“他们家这些人好处吗?咱们新来,说不得会受些气呢。”
宋嫂子笑着说:“受气倒是不至于。咱们又不和他们抢差事,他们知道咱们是奶奶的人,和他们不是一个锅里捞食的。不过京城的人大多傲气,对咱们这些乡下来的不怎么看得起,这倒是有的。”
这一点翠玉也感觉到了。不说别的,就说大太太、大奶奶院子里的那些丫鬟婆子,对着她们的时候就明显有种高人一等的傲气。跟她们说话时候,总有些爱搭不理的。
翠玉脸上一点儿都不显,还得赶着她们陪笑脸,姐姐、嫂子的不离口。
谁让她们是新来的呢?这不管什么地方,新来的总是些吃些亏受些气的。她们姑娘是新媳妇,当然得温顺恭谨,她们这些丫头更得如此。
其实她们有什么可傲慢的?不都是伺侯人的么?没见谁比谁更高贵。可是京城的人就是有那股子傲劲儿。
第177章
这几天里头,该见的人又林都见过了,包括大老爷那一院子的姨娘,有名份的生过孩子的就有五六个,其他的排不上号的还有好几个。
大老爷最小的一个女儿,甚至比自己的孙女儿还小。被襁褓包着,娇嫩嫩的一小团。大太太对她不上心,大老爷孩子多,也并不关心这个孩子。抱着孩子的年轻姨娘生产后大概没有好好调养,人看起来很憔悴。她看起来不比又林大多少,在大太太面前小心翼翼的,脸上带着讨好的笑意。其他的几个姨娘,有的年徐娘半老,有的则青chūn正胜。庶出的姑娘在大太太面前乖得象鹌鹑一样,生怕有什么地方不谨触怒嫡母。
一屋子脂粉香让又林微微头晕,出了门之后深吸了好几口气。
大老爷的作为让她感觉到轻微的恶心。
这一刻又林有些同qíng大太太。
大太太虽然对她不亲热,可也没有着意折腾她。以前于江镇上有这么位婆婆,媳妇天不亮起了,服侍婆婆洗脸梳头吃饭,婆婆和人说话聊天儿抹牌的时候她得一直站在旁边侍候着。全家都吃过了,她才能到厨房和下人一起匆匆忙忙吃一点儿东西垫肚子。晚上一直服侍婆婆睡了她才能回房去睡。真是起得比jī早睡的比狗晚,gān得象驴一样多吃得也象驴一样糟。
大家都说她可怜,但是婆婆让儿媳妇做牛做马那也是她的权利,当媳妇的服侍婆家全家都是义务。又林觉得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和二舅妈待周榭相比。自己当然没那么幸福。可是和以前听说的那对婆媳相比,大太太对她还是和气得多了。她早晚也需向婆婆问安,但是大太太并没有让儿媳妇捧着水盆服侍她洗脸梳头,也没有让她终日站在身边。以便随叫随到。
这其中范妈妈也起了作用。相对于大少奶奶钟氏,范妈妈当然更亲近四少奶奶。钟氏对她也客气,可是钟氏出身优越。让她对一个下人示好,她做不出来。可是四少奶奶就随和多了,从一开始待她就很客气有礼,更重要的是出手大方。
再说四少奶奶又没让她gān什么不该gān的事儿,不过适时帮几句话,这事做起来惠而不废,顺手推舟。范妈妈自然乐于帮忙。
有了范妈妈不着痕迹的帮助和私下里的一些提点,又林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顺。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可以慢慢克服。饮食上头,厨子也能做挺地道的于江菜色,因为老太太就是于江人。当然,其中还有朱慕贤的原因。这位四少爷可是大有出息的人,老太太和太太对他的起居特别上心,几乎是有求必应。
又林经过穿堂的时候,两个坐在那儿闲话的婆子忙站起来,笑着招呼:“四少奶奶。”
等又林过去了,那两个人又重新坐下闲话:“刘家少奶奶今儿没过来?”
“她敢来?大太太肯定不会给她好脸儿。于家人现在肯定肠子都悔青了,还想攀高枝儿,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