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太急得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两眼通红,焦躁难安。眼看这装病要变真病,也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填补。
二老爷倒宽慰她——毕竟是多年的夫妻了,她做的事也都是为了二房,为了儿女。二老爷总不能这时候撇开妻子不管。
“你也放宽心,别真熬坏了身子。不行的话,我去娘那里认错,说是我把古董取出去结jiāo打点关系了。娘就算罚我,也总不会不认我这个儿子。”
二太太抹了下眼,面朝chuáng里躺着:“我闯的祸,哪能让你去顶。再说,老太太真对咱们一房灰了心,以后长安和明娟他们只怕也讨不了长辈欢心了。”
“你还不是为了我,为了儿女才冒这风险的?总不能有事你一个人出力,到了儿罪责你也一个人担。”
二太太用帕子捂住了脸。
“我去娘那儿认错吧,这事儿娘只要点了头,后头就不会有麻烦了。娘的脾气我了解,要是死撑着不认错,她才会更恼怒。老老实实认了错,她反倒会宽容得多。”
“不行,不能去。”二太太坐了起来,咬着牙说:“老太太现在一心偏着大房了——我还有办法。”
第178章
又林自到了京城之后,头一回得到了出门的机会。
大太太看着请柬,真是感慨万千。
有好几年不曾接过这样的贴子了。几年中朱家门可罗雀,过去那些挤破头来献殷勤攀关系的人,就象全部约好了一样都消失不见。
但是朱老爷子的事儿一换了说法,这些世jiāo故旧们,又象是雨后chūn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
贴子上当然是请她们婆媳妯娌都去,不过按习惯,老太太很少出门应酬,都是大太太出面居多。
这代表着朱家的苦难已经要过去,又重新踏入过去的那个圈子。
大太太既感慨,又兴奋。从接了贴子就开始坐立不安。范妈妈在一旁陪笑凑趣,拣着大太太爱听的好话说。
“这两年都没做什么新衣裳,也不知道现在京中都流行什么花样的料子,梳什么样的发髻了。”
范妈妈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去后头巷子找个梳头的媳妇来一问就知道了。”
可不是,这还得问专业人士。这些靠手艺吃饭的媳妇婆子们经常出入京城的大户人家,要说现在时兴什么,谁都没有她们知道的清楚。
大太太一刻都等不了,立时让范妈妈去找人。范妈妈笑着说:“您瞧您,这会儿叫了人进来,正好是用饭的时候,用了饭,您不得歇一会儿养养神?难道就一直让人白等着不成?”
大太太也笑了,指着她说:“就你话多。也好,那也过了午再说。记得一起找个裁fèng来。”
范妈妈笑着应了。又问:“老太太多半是不会去的,可是咱们大奶奶和四奶奶那儿,您总得带她们去开开眼吧?”
大太太犹豫了一下。大儿媳妇出身不错,人也大方。这种场合她以前也经过见过。可是小儿媳妇……别人只要一打听着她娘家的底细,只怕就要在背后偷笑议论。可是若不带吧——新媳妇进了门,亲朋友故旧面前总得要见一回。不然的话也说不过去。
范妈妈劝大太太:“四奶奶年纪还小,又是新媳妇,对京里头的规矩、来往、人qíng礼节都不熟悉。您要不教她,能指望谁教啊?将来咱们四少爷是要有大出息的,这媳妇也得懂世故会来事儿,才能当个贤内助不是?”
这话可说到大太太心里去了。她是不待见小儿媳妇,可是这不得顾着儿子么。要是媳妇上不得台面什么都不懂什么人都不认识。将来怎么同人结jiāo?怎么同人来往?
大太太随大老爷放了好些年外任,深知道夫人外jiāo的重要xing。有很多男人不方便出面做的事,不方便说的话,都靠着夫人们来沟通走动。当时他们来往的人家里就有一位金知州,他夫人八面玲珑。很会说话。金知州后来谋了个好缺升了官,据说全是这位夫人出的力成的事儿。
范妈妈说的对,就算不能人人都象金夫人一样能帮夫旺夫,起码的道理人qíng总该懂得,不惹人笑话,不会给家里惹祸。
“好,让人去叫她们来。”
范妈妈笑着应了一声出去了。
钟氏那儿是锦云去传的话。锦云到了院门口,已经有丫鬟瞧见她了,笑着说:“哟。锦云姐姐来了?可是太太有什么吩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