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贤一边看一边笑。
又林伸手把册子抢了过来:“笑什么?我知道我没念过什么书,写不了朱老爷您那样儿圣贤文章,您快别看了。”
朱慕贤笑着揽住她:“写得很好,比我们做的文章写得好多了。字也好,这样记下来倒很有意思。过个几年再拿出来瞧瞧,多有意思。咱们以后天天写,要是你身子不舒服,那你来说。我执笔。”
又林把墨迹chuīgān,细心的放在案头:“不过是写着玩儿的。头一次怀上……我也不大懂什么,又怕自己将来会忘。才想随便记一笔。”
是的,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她只是怕自己会忘记。
记忆会变得模糊,但是写下来的墨迹会清楚的将她每一天的感想保留下来。也许等她发稀齿脱,垂垂老矣的时候,还可以把这册子拿出来读一读,那时候再回想起现在。应该会感慨万千吧。
她怀胎已经五个月,给于江也送过信儿了。李家人自然是喜出望外,不但打点了许多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送来,还把两个稳重老成经过事儿的婆子也打发了来伺候。大太太未免要说一句小题大做,谁没生过孩子?至于这么张扬么?兴师动众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儿媳妇有多尊贵的身份呢。
范妈妈劝着:“看您说的,这四奶奶是他们家长女,这又是头一回怀上,他们家里人不能过来,打发几个人过来服侍也算是尽了心。”
大太太唔了一声。琢磨着,娘家打发人来也有好处,起码儿媳妇看着熟识的人,心里更踏实。李家打发来的人,那肯定服侍得更jīng心。说来说去。好处也没落别人手里,那怀的可是自己的孙子,生下来又壮实又伶俐,大太太自然更喜欢。
四奶奶写了一封长信,细致的把怀胎要注意的事qíng叮咛了一遍。又林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自打有了身孕。她觉得比往常更想家了。她想念远在于江的家人,父亲母亲,祖母,两个弟弟……想念她住过的屋子,想念后院子里栽的杏花和芭蕉,想念于江的chūn风和江水……
不过更让她高兴的是,家信上说,李光沛最近可能上京一趟,不过日子并没定下来。又林十分欢喜。按她想,李光沛若是赶在chūn闱之前到,那也就是这几天了。如果赶在chūn闱之后呢,那也就是多半月功夫,总之用不了太久。总之,肯定会赶在chūn闱放榜之前到的。这样一来探望了怀孕的女儿,二来,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女婿的好消息。
每到大比之年,京城总是最热闹的,全国的举人都云集在此,文运昌隆,人气兴旺。
“我没什么事儿,你去书房吧,不用陪着我。”又林起身替他整了下领口:“今天还出去吗?”
“今儿不出去了。”
朱慕贤临考在即,日子一天天临近,又林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从举人到进士,这一关上卡了不知道多少人。朱慕贤乡试名次不错,这次应该也问题不大——
可是纵然在心里一直这么宽慰自己,她还是不由得会担心。
朱慕贤看起来倒还是气定神闲的,他就算也担心,可是现在担心是无用的,书本到现在其实也不用一再温习,早就烂熟于胸,只不过挑那平素爱读的再读一读。他和谢岳、刘书昭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说一说破题,立意,有时候就下盘棋,品杯茶,放松放松。
chūn闱连考三场,一共九天。赴考那日朱慕贤天不亮就起了身,提了考篮,坐了马车出门。送他的是朱正铭和朱长安。
朱长安就不提了,朱正铭当年读书不成,老爷子当时还掌着权,朱正铭是得了恩荫,入监读了两年书,后来又补了个八品知事的缺。他这辈子也没有下过场,在同僚之间说话也不硬气。人家是十年寒窗苦读出身,有真材实学,他却是蒙祖荫混上来的,站人家跟前就少了底气。
二月里天气还凉,白天有日头的时候暖和些,可是那贡院的号舍里听说是yīn寒的,又没有遮蔽,晚上肯定难过。再说吃的,肯定也吃不上热饭,更加难熬。
用过晚饭,又林同小英她们说了会儿话,可是她总是心不在焉,说着说着就走了神,怔怔的往东北边儿看。
小英和翠玉互望了一眼——那边可不就是贡院的方向么。
奶奶这是不放心哪。
这也是难免,换了谁,丈夫去应考,妻子肯定都会忐忑担忧。怕饿着,怕冻着,怕考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