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越会打算,胡妈妈越不会留下她,好歹再过一个半月家里就要放人,钟氏那儿都已经拿着花名册在筹划这事儿了,家里各处都有要放的丫头,锦云年纪老大,名字肯定在上头。至于桃缘居这边,翠玉其实才是年纪最大的那个,可是又林现在还离不了她们,所以趁这回就把半夏弄出去。
至于大太太那儿……胡妈妈也一时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来。奶奶有孕,大太太要赏个丫头,这在京城是常有的事儿。婆婆赏的人,虽然也只是当通房,可是做媳妇的碍着婆婆的面子,也不好拿捏的太过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又林先从自己的丫头里挑一个,这样一来大太太就没话说了。
半夏不能用,小英和翠玉也不能用,剩下四个丫头……胡妈妈暗自盘算了一会儿,决定还是去跟又林商量一下。
锦云这事儿是没成,可是朱家上上下下妙龄丫鬟实在不少,今天这个不成,明天说不定会再来一个。就算她们个个都跟锦云一样不成事,大太太也会赏人,这个才最堪忧。
大太太这会儿心头最紧要的事就是儿子能不能中,求神拜佛,烧香祷告。
又林之前是担心,但是既然考完了,那担心也无益。刘书昭过来探望她,他说的倒是很中肯:“表妹不用太担心,依我看,表妹夫是必定会中的。”
他以前和朱慕贤是同窗,现在做了亲戚,称呼当然要改一改。不得不说,每次听到朱慕贤喊他表哥,刘书昭就跟三伏天里吃了冰镇西瓜一样,不是一般的畅快。
“你又不是那判卷儿的官,你怎么知道?”
刘书昭一笑。表妹嫁了人也还没变样儿,说话跟过去一样。“你要不信,那我就不说了。反正你等着,将来肯定有凤冠霞帔给你穿戴。”
又林瞅了他一眼:“你先给我表嫂挣一副诰命同说吧。我可等着你们高中哪,回来我就把那院子另外赁出去,那可是进士住过的地方,文气旺着呢。”
刘书昭难免摇头晃脑的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表兄妹说笑几句,刘书昭才说:“虽然来了京城几个月了,可是天天闭门不出,回了家旁人问我京城什么样儿,我可答不出来。这两天我和谢兄四处走了走,去了相国寺,还爬了一回琵琶山。那山一端好似琴颈,后面是半梨形状,远望就象一把琵琶,果然名不虚传。”
又林心说,你来京城几个月不知道京城什么样儿,我都来了一年也不也不知道吗?相国寺倒是去过。可那是陪着老太太、大太太去进香的,连山门什么样都没看见,光拜菩萨了。琵琶山是在城外,当然更不可能见着了。
男人在这上头可比女人自由得多了,只要有路引哪里都去得。女人就只能关在家里,整日整日对着头上四方方的一块天消磨几十年岁月。
刘书昭紧张吗?也紧张。不过他很想得开。今年不成,三年后再来考一回。临来时家里就是这么嘱咐的,生怕他太过着紧了,反而把身子给搞垮。东潭就有一户人家是这样的,那家的儿子埋头苦读,废寝忘食,好歹是中了个秀才。可是才刚中了就一病不起,拖了小半年还是去了。这可把刘书昭的娘吓得不轻。考不上不打紧,只要儿子平安,那比什么都qiáng。考不上进士,举人身份也足以光耀门楣告慰祖宗了。自家反正不缺吃穿,儿子能做官当然是锦上添花,不得中,也一样过着富足的日子。
天下的父母心都差不多,孩子有出息当然好,可是相比之下,孩子的平安更重要。
第212章
大太太那天晚上就知道了这事儿,把锦云叫去盘问了一通。锦云很了解大太太的脾气,绝不能说出自己是想去追四少爷却遇到了大老爷,只是哭着一口咬定是大老爷想调戏她。大太太倒是深信不疑——毕竟她对丈夫那德xing是太了解了。所以她倒过反过来安慰了锦云几句。范妈妈站在一边还笑着劝了几句。
不过在锦云听来,范妈妈的话与其说是象劝解,不如说是象在火上浇油。
范妈妈说:“其实这也难怪,锦云伺候了太太这么些年,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出落得也好。大奶奶前几天不还打发人送了名单给太太看吗?锦云今年也该放出去了。”
锦云怔了一下,连哭都忘了。
果然大太太说:“说得是,这几年事儿多,我身边也离不了人,倒差点儿耽误了她。你回来去跟正铭的媳妇说,就说我说的,锦云伺候了我几年,qíng分不同,她要给锦云指什么人,得先来告诉我一声,务必找个好的,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胡乱把她给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