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摸了摸良哥儿的头,良哥儿依然懒洋洋的没多少反应。
不能这么放任下去。老太太决定晚上就和丈夫商议一下,过完年良哥儿虚岁也就算是六岁了,可以让他从钟氏院子里搬出来,然后请位先生好生教导。
再看看原哥儿,老太太的心qíng又好转了一些。原哥儿生得白胖结实。小胳膊小腿儿都可有劲儿了,xing子也好,一逗就笑。整天乐呵呵的。虽然现在还小,可是老太太已经一厢qíng愿的从小孙子身上看出了他一脑门儿的聪明劲儿。
这孩子将来准有大出息。
钟氏脸色不好。不过她脸色这些天就没好过,又林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结果等回去了之后,翠玉消息极灵通地来回报,说大少爷院子里那个通房有孕了。
又林对那个锦珠印象着实不深。主要是她平时根本不出院子,除了去钟氏那儿偶尔会见着她在钟氏身边侍奉,平时根本见不着。印象里头是个中等身量,鹅蛋脸,皮肤倒是白白的,长得其实也不并不多美貌。
锦珠原来是大太太的贴身丫鬟,想当然,大太太不会喜欢妖jīng似的丫鬟在身边儿,更不会倚重信任。后来把锦珠给了儿子,也是觉得锦珠看着就是好生养的身子,再给儿子多添个儿女,开枝散叶才是最要紧的。
当然,钟氏生了一儿一女,在这一点上是无可指摘的,所以锦珠那边儿,大太太也没为这个催促。当然,钟氏一向看得很紧,锦珠也没有什么机会。
现在突然间弄出了身孕,怪不得钟氏看起来气色这么差。
到了这一步,既然钟氏儿女俱全,也没有什么理由不让通房生下孩子。
“对了,听说三少奶奶那院儿里这几天也很不太平呢。”翠玉一说起这些八卦来,真是眉飞色舞神采熠熠:“三少奶奶一直没动静,三少爷原来就有两个房里人,再加上一个刘姨娘,那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直响,个个儿都琢磨着小九九。到这过年,三少奶奶嫁进来连头带尾的,可就算三年了。三年无出,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那她总得有所表示。自己生不了,还拦着不让别人生,到哪儿都是她没理啊——那刘姨娘她们的机会可不就来了?”
同是做正室的,又林理解韩氏的心qíng。
在这个时代,做媳妇的不能为婆家添丁进口,那就是天大的罪过。哪怕是皇帝家的公主,都扛不住这压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况且这不光是外人给的压力,韩氏和朱长安小夫妻俩也不好过。一来,朱长安同龄人都抱上儿女了,那成亲早的,孩子都可以开蒙读书了。朱长安在房事上也不是不努力,可是怎么努力耕耘播种就不见发芽,这耕地的人也没那个热诚再继续gān活了。朱长安从一开始大半个月都歇在钟氏屋里,变成只有半个月,再变成只有不到十天。韩氏心急如焚,可是这种事又不是着急就有用的。她药也没少吃,大夫也看了,受孕的日子也是月月掐算,每回月事一来,她整个人就变得沮丧起来——这代表她这个月又白费了,努力得不到成果,这种事最打击人的热qíng。
可是韩氏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别的女人在她前头生下孩子。庶长子——占了个长字,代表了以后几十年的麻烦。不管是记到自己名下,还是就让姨娘养着,都麻烦。记以自己名下,韩氏不甘心,再说,不自己生的,就算记自己名下,也不会和自己一条心。让姨娘自己养着呢,那当然跟姨娘亲。这种跟自己隔着肚皮的孩子,长大了别说指望他孝顺,不把她当仇人就算好的。
韩氏也在琢磨,如果过了年开了chūn,还是……那她就在自己的陪嫁丫鬟里挑一个出来开脸放在屋里。朱长安原来有两个通房丫鬟,和他有好些年的qíng份,要是让她们生下孩子,韩氏可掌控不了她们。那个刘姨娘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不安分,绝不能让她有作耗的机会。
这边是愁着没孩子,钟氏那边是愁着有孩子。
钟氏那边儿咬牙切齿的,明明算准了那个贱人的小日子,给她吃的东西里多多少少还都有些不利于受孕的食物,可这样都能让她逮着空子怀上。朱正铭居然还十分高兴,这几天都满面红光的,话里话外还让钟氏多多照料锦珠。
钟氏板着脸说:“还要怎么照料?还让我捧着她不成?平时我也没让她在我跟前端茶倒水的服侍,她的吃穿用度我也没一点儿亏了她的,到底是我哪儿做得不对?你还要特意嘱咐我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