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_作者:卫风(487)

2017-08-21 卫风

  不过到时候,多半也该分家了。

  又林把思绪收回来,把那张图纸折起。

  这些天不便出门,事qíng又多,虽然说掌管家中事qíng的人不是她,但是到了年节的时候,她也得帮着钟氏打打下手。

  钟氏能jiāo给她的当然不是什么出头露脸轻闲体面的差事,多半都是帮忙看着下人们清点器皿,都是既繁琐,做好了也没功劳的事qíng。东西毁损丢失当然是她的过失,一件没少完完整整收回库里那是应该的,不会因此得到夸奖。

  翠玉就愤愤不平:“奶奶就不该答应她。好事从来想不着咱,吃力不讨好的事一推一大堆。”

  “一家人,何必计较那么多。”又林微笑着说:“总得要有人做的。”

  翠玉嘟着嘴不说话了。

  又林笑笑:“你坐下来。”

  翠玉在炕边脚踏上坐了。

  “小英的事儿,开chūn儿我就给她做主了。你可比她还大一岁呢,就没给自己的将来筹划筹划?”

  翠玉也不忸怩:“想过,哪能没想过呢。”

  “那你是怎么个打算呢?”

  丫鬟们能嫁的人也就是那么几种。象小英这种是嫁了男主子身边得用的人,依旧在奶奶身边当差,将来稳稳的一个管事媳妇跑不了。象老太太身边的徐妈妈,大太太身边的范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

  另一种是给男主子当了房里人,比如大少爷屋里的锦珠,三少爷屋里头成亲前就有两个。

  还有一种是放出去,脱了奴籍嫁个良民,将来生的孩子才有可能读书、做官,能出人头地。

  翠玉挺大方的说:“京城这地主人生地不熟的,我要是出去了,一来遇着什么事儿,娘家也难给我做主。再说,奶奶身边就我们几个是从家里带来的,我要是出去了,只怕别人一时也顶不上我的坑。我想跟小英一样,也在家里头找个人,然后继续在奶奶身边儿服侍,而且有奶奶给我撑腰,别人也别想欺负了我。”

  又林有些意外:“可我记得,你以前说过,想放出去?”

  翠玉一笑:“那时候不懂事,觉得当人奴婢说不定哪天被主家当猪羊一样说卖就卖了,生死好歹都不由自己。可是在外头就好了吗?京城不说了,就咱们那儿乡下,大多数都是投靠了主家的,不为了逃赋税,是为了活命。没人照顾,那些劳役全摊在上,一服就是七八个月,动不动就被bī得家破人亡。有门路关系的人,还都想投到咱们家来呢,我自己倒想出去——那时候可真是不懂事。”

  又林点点头:“那……你心里有没有看中什么人呢?”

  翠玉抿了下嘴:“还没呢。没看见谁特别顺眼的。再说,我和小英也不一块儿都出去,过了年先办她的喜事儿,我接着伺候您和原哥儿。等明年了,再说我的事儿也不晚。”

  过年她就十七要十八了,在这时候可算是大姑娘了。又林暗下决心,这一年怎么也得给她瞅个人,把翠玉的事儿定了。

  她们都是跟着她来的京城,她自然有责任把身边的人照顾好。

  “于江有信来吗?”

  翠玉算算日子:“这几天应该有船到,钱嫂子那天还说会有批茶叶过来呢。”

  上次见了玉林之后,又林给家里写了封信,当然不能直白的说自己见着了已经死了的玉林。

  既然“玉林”已经死了,那么无论如何,她和李家都不会有什么明面上的关系了。玉林只说杨重光的亲事要定下来了,对方是宏王府郡主。有次出去赏花喝茶的时候,偶然见了郡主一面云云。

  这个秘密现在又林和父母都是心知肚明的,这样说他们就会明白。又林自打把那封信送走,就开始掰着手指算回信的日子。这次回信比以往要慢——这也是因为冬天的缘因。李家的货与信通常都是走水路,天一冷,有的河道水枯了,有的地方结了冰,行船必然是会受影

  不但因为这件事,又林还十分关心祖母的身体。

  玉林、四奶奶她们话里透出来的意思,李老太太现在的身子已经很差了—她的病一到天冷就难免再复发,俗话都说,严寒酷夏,年关尤其难过。过了这个年,等到开chūn,大概这一年还能再拖一年。若是过不去……

  又林放下手里儿子的小衣裳,微微叹了口气。

  生老病死,人人都难免。可道理就算明白,真摊自己身上,亲人即将生死两隔,谁又能真的坦然无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