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花轿到了府门前,鞭pào热热闹闹的放了起来。蒋夫人在这时候自当出面待客,只不过她虽然是杨探花的姨母,一来关系有些远了,二来她这人没当过这样的大场面,不免有些忙乱,顾此失彼。
蒋夫人当时动了念想寻这个外甥回来,一来是因为她嫁入蒋家多年,除了两个女儿,再没有儿子生下来。家里的两个妾也没有生养,她不得不为长远考虑。如果外甥果然有才,将来看着他的人品行事,或是将两个女儿里择一个嫁他,或是丈夫用别的办法笼络住他,这女婿岂不也跟儿子一样了?
当时见到这个外甥,蒋夫人实在欢喜。他人品才学都没得说,且知道上进,看说话行事也懂得礼义孝悌。蒋夫人一心巴望着他早得功名,大女儿是等不得已经嫁了人了,小女儿可正待字闺中。这亲事要成了,外甥成了女婿,亲上加亲,将来他们夫妇也老有所依。
但是没想到,外甥是有出息了,且是有大出息了,竟然被王府看中招了女婿,蒋夫人一腔苦心全付流水,还得忍着心酸打点cao持。虽然外甥已经向她表示过,以后还是拿她当亲姨母看待,他能有今天,全靠蒋大人与蒋夫人的栽培帮助。可是蒋夫人心里明白得很,这里就是里,外就外……以后只能当成门亲戚来处了,绝不可能变成她原先打算的一家人了。更何况娶进的新妇是郡主,她有什么底气在郡主面前摆长辈的谱?还得当心着郡主知道她当初的打算,对她们母女心生芥蒂。
拜高堂的时候,蒋夫人当然不能坐在正位受礼――宗室嫁女规矩大着呢,民间或许有亲娘不在了舅母或姨妈代受礼的,可是宗室是不认这样的礼的,蒋夫人只能看着一对新人参拜空空的两张椅子,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是就算难受,脸上还一点儿不能露出来。
倒是朱家大太太,前后忙活待客应酬,比她还有主人架式呢。蒋夫人心里冷笑,她觉得能从这门亲事里捞着多少好处?天家郡主岂是好伺候的?
蒋夫人冷眼旁观,郡主进门,带来的人可当真不少!陪嫁的丫鬟,下人,大小加起来足有几十口人。看那几个体面的婆子的架式,这间新府今天就有女主人来管事了,轮不着旁人混水摸鱼。
果然蒋夫人料得没错,王府出来的那些人哪有吃素的?连门上带厨房的的人本来都是王府安排过来的,现在这些人一来,里里外外全掌在他们手里了,有位打扮得极体面的管事已经开始安排来的那些人差事了――
这哪是娶了媳妇,分明是招了上门女婿。
待新人进了dòng房,一众宾客都跟着去看热闹。蒋夫人一来有了年纪,不好和小年轻一样不庄重。二来她也真心不想现在就去跟新娘子打照面。依着风俗,新娘子在新房里总得有人陪着。好在蒋夫人不去,上赶着想露脸的人多得是呢。就那朱大太太,还有她那儿媳妇,不早都过去了?
蒋夫人打心眼里看不上这样的人。趋炎附势,连脸面都顾不上了。
不过蒋夫人这可有点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又林是盼着新娘子早进门,可和大太太的目的不一样。
第274章
新房里当然装饰修缮一新,红艳艳喜洋洋的。那一张拔步千工chuáng极是jīng致,上头的纹饰雕镂栩栩如生,纤毫毕现。来看热闹的众人都是识货的,这样的chuáng,木料就难得之极,更不用说这手工。满京城都找不出几张来。
女人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就是这时候了,满满当当的嫁妆一个院子都摆不下,引得人啧啧称赞。
这边儿看热闹的人已经起哄让新郎快点挑盖头了,杨重光环顾了一周,伸手将喜秤拿了起来。
又林的心提了起来,大概这会儿屋里没几个人象她这么紧张了。
玉林的相貌京里见过的人肯定不会多,大太太是见过的——只希望她这会儿别当着人就瞎嚷嚷出来。对这位婆婆的行事,又林实在没多大信心。
新郎挑起了盖头,朝上撩起。
一众人都对这位郡主十分好奇,京里对她的身世也不是没人议论。说是体弱多病,在别处市调养。但是知根底的人,都清楚这位郡主是突然间冒出来的,所以差不多都猜测是宏王爷年轻时的风流债,养在外头,大概是因为孩子的母亲死了,又或者是因为女儿大了必须出嫁了才接回了王府里来。不过既然这姑娘已经正儿巴经的记入了玉碟,那自然没谁不开眼的去揭她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