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的几个儿子都点头,老爸发话就只有应的份,要反对,就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很乖觉。
宋慕雯第一反应是推辞,可是事实上,她心里很高兴,她突然明白,其实她自己也想要这个股份的。
于是宋慕雯道:“那我也就多谢gān爸了,当初我说您不会亏待我,你看,果然吧?”
尚老板笑了笑,道:“你这个聪明的脑瓜子,还要继续为我出力才是。”
宋慕雯叹了口气,道:“gān爸不愧是生意人,这样百分之十的股份就把我绑在服装厂这条船上了,以后我也要为服装厂出力咯。”
尚家的几个儿子听了,很快就想得更多了,gān妹妹为自家做了这么多,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如果自家不做点什么,别人还以为自己家是小气的,现在送了百分之十的股份,虽然会损失一些利润,但是这样全了自家的名声,还保证了gān妹妹会为了服装厂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果然还是自家的老爸会做生意,这桩买卖是稳赚不赔的嘛!
这个事qíng,尚老板是广而告之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宋慕雯有了服装厂的百分之十的股份,尚家人自己很淡定,倒是外人开始人心浮动了,恨不得尚家的几个儿子跳出来做点什么,可是人家也不是傻得,想明白了之后,也就认下了这个事qíng了,反正以后gān妹妹给服装厂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是损失的百分之十的股份可以比较的。
一家子都是算盘jīng啊,算的可清楚了。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19日报道:五个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中迅速崛起了。同时,它们也帮助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下周,中国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日就要来到了。一直以来,中国利用“特区”这种突破xing地尝试尽可能吸引人才和资金。事实上,这个计划的确起效了。
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和整个海南都深获其利,一些偏僻落后的城镇发展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作为最成功的例子,深圳在20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了一千万人的大城市。
目睹了“特区”模式的成功,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复制了这种模式希望发展经济。这其中,包括巴西,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柬埔寨和朝鲜。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截至2007年,在120个国家的特区里,3000多个项目被实施。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贫富分化加剧,房地产泡沫等问题纷纷出现。而且,在经济特区日益成熟之际,它们发挥的作用正在减弱,新的问题正在产生。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五名见证了特区发展的普通人,讲述他们所遇到的□和低谷,奋斗和成就。
珠海:
林北添从来没觉得高楼林立的珠海有什么好,虽然,这里是他的家乡。
他的四个孩子都住在市中心,但是82岁的他更喜欢住在20公里开外的农村郊区。那里的社区宁静又安详。
“我老了。城市对我来说太吵了,”他说。
在80年代早期,中国沿海地区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其中就包括珠海。过去几十年发生在珠海的巨变如今已经席卷了他所居住的村子。
“很快村里就会到处都是外来人口,就跟别的特区一样,”他说。“然后村子就会更加开放。”
1983年,第一条水泥路开进了这个小渔村。对于这种种的变化,林说他心中喜忧参半。
“为了修路,大概400公顷蚝田被埋了,这还只是开放村子的第一步,”林说。直到1984年,他都是这个村子的村长。“现在只有32公顷蚝田还留着。”
当特区计划刚刚启动的时候,珠海城市和乡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他说那个时候,城市“都是一片片的海滩覆盖着。”
随着规划的改变,林说人们对于珠海城市的态度也变了。
在特区建立之前,村民们削尖了脑袋往澳门钻。那些高楼大厦太吸引人啦,Lin说。后来,特区建立了,高楼平地起,人们又涌向珠海的城市了。
他的村子以前有大约30户人,现在只剩了13户了。
虽然有些不安,他还是对周围发生的改变感到自豪。
“在20世纪70年代,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的村庄将用上电,而我的城市将是中国繁荣的经济特区之一,”林说。“这里的人们不用再眼红澳门或希望在那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