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呼和县县城还有十来里路,县丞、县尉、主薄一行十几人,一个个裹得皮球一般,已经迎了过来,邵源泊忙跳下暖暖和和的车子,在寒风嗖嗖的雪地里见了礼,李燕语忙吩咐栾大让人腾了几辆车出来,招呼着县丞等人上了车。
到了呼和县城门不远,李燕语将车帘掀起条fèng,仔细看着这个自己要居住三年的地方,这城还真是小,小虽小,城墙却极厚,李燕语稍稍一想,倒也释然了,北地房屋墙壁都极厚,这城墙自然也薄不了。
进了城门,就是条看起来很宽敞的街道,李燕语仔细打量着街道两边,铺子门脸都极小,关着门,或挂着厚重的帘子,不象南边那样,大开着铺门做生意,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偶尔看到的几个人,也都裹得只剩双眼睛,看到这浩浩dàngdàng的车队,急忙躲到街边屋檐下敬畏而好奇的打量着。
一条街走到底,就是县衙了,县衙,和所有的县衙一样,坐北朝南,门前八字墙,八字墙上一面帖着几张告示,一面写着几行字,也看不清楚写的什么,正中衙门大门dòng开,只是这门,好象也比南边各处的衙门小了不少,看来也是入乡随俗了。
县丞等人下了车,在前面引着,车队转过大门,往后院上房大门绕过去,早有衙役守在门前,见车子来了,忙卸了门槛,车过影壁,这个二门竟然宽敞之极,李燕语透过车帘fèng隙,惊讶的打量着这个大的出奇的院子,也,北地地广人稀,没别的好处,就院子大。
这个倒好了,连装行李的大车也直接拉进了院子里,邵源泊下了车,眼看着已经午正过后,gān脆和县丞商量着诸般礼仪,明天再说,今天还是先安顿下来的好,反正上一任知县是一个月前,赶在下雪前已经离开呼和县,走了!县丞等人哪有不答应的,立时应了,眼看着邵源泊小厮长随、丫头婆子成堆,知道也用不着别人帮忙,也不多话,径自告退出了院门。
李燕语扶着小羽下了车,和邵源泊一起进了二门,里面一样是个大院子,院子里雪扫得gāngān净净,左右各两间厢房,五间正屋,用游廊连着,中间一间做了穿堂,穿过穿堂,又同样的一进院子,再进去,这个应该是正院了,五间正屋连着两间耳屋,左右各三间厢房,院子也大了许多,一样gāngān净净、空空dàngdàng的,两个穿过正屋旁边的角门,后面又一进院子,再往后,又一个院子,房屋却稍矮了些,该是下人们的居处了,再后面,一个极大的园子,这会儿白茫茫一片,只有几棵枯树兀然直立着。
两人转回来,李燕语三言两语吩咐了常嬷嬷,栾大等人住前面两个院子里,自己和邵源泊住正中的院子,其余的人,住在后面的院子里,常嬷嬷和栾大忙着指挥着众人卸行李,厨房的两个婆子忙着寻到厨房,厨房里打扫的gāngān净净,水柴色色都是全的,两人忙着升火做饭。
院子各处都很gān净,里面两层窗户都新糊的雪白的棉纸,门已经重新油漆过了,还散发着股极淡的油漆味儿,各屋里的炕看样子已经烧了好几天了,一进屋暖气扑面,极舒适,李燕语打量着五间全通、除了几根大红柱子外,没有一丝隔断的正屋,惊讶的笑起来,这样的格局可不多见,建这房子的人倒个有意思的。
52新家:百里侯的地盘
不大会儿,厨房送了饭过来,常嬷嬷已经指挥着小羽山青等人,先把正屋东边整整一面墙的大炕擦洗收拾了出来,放上炕几、坐垫等物,做了起居之处,李燕语和邵源泊在炕上吃了饭,两人在屋子里也碍事,gān脆穿了翻毛皮靴,银狐斗篷,戴了风帽,去看外面的衙门等处去了。
两人沿着游廊,过了间垂花门,进了前面的衙门院子,若从前面算,这是衙门最后一进院子,两人正站在院子里左右看着,右边厢房门帘掀起,四五个穿着半旧长棉袍、年纪不一、文书模样的人奔出来,拱手长揖冲两人恭敬的见着礼,邵源泊忙拱手还了礼,笑着示意众人:“我和内子随便看看,没事没事,诸位且忙自己的事。”
四五个人陪着满脸笑容,稍稍哈着腰,犹豫的看着这个年青富贵的县太爷,新任县太爷脾气未知,是听话回去,还是继续陪着?邵源泊笑了起来,抬手让着站在最前面,看着象是个小头儿模样的五十来岁的文书说道:“就烦请这位带我们瞧瞧这院子各处,其余几位赶紧请回,外头冷。”
几个人松了口气,站在最后面的年青文书急奔进去,取了棉帽棉斗篷出来帮着老年文书穿上,李燕语仔细看着两人,看面相倒有五六分象,看样子是父子两个,这子承父业,倒也是人之常q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