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馆的考核,毕竟不是后世的科举,管理不算太严格,一听见外面的喧闹,不少已经进入隔间的学子都站起来观望,指指点点。
就在顾安然对面的隔间,一个身着葛衣的,三十多岁的男子,正伏在案上大哭,两个监考的考官走过去一问,这家伙没在兴元找到住处,凑合着在庙里呆了一阵子,离集贤馆比较远,今日来应试之前,一时着慌,居然把笔墨砚都给落下了。
两个监考官面面相觑,这是考场,又不是批阅卷子的地方,考官手里也没有多余的笔墨,想着出去给他另外买一副吧,可大门已经关上,顾一清出的考题也拿了过来,即将开考了。
顾安然一看这般,便站起身,朗声道:“二位先生,学生的笔墨尚有富余,可借与这位仁兄!”说着,他就把备用的笔墨双手奉上,由考官拿去给对面的考生。
那位考生这才松了口气,止了泪。
其实也难怪,那考生一看穿着打扮,就是家境不好的,要不然,也不会赶着考试的点儿才来涯州,一般家境富裕的学子,都会提前一阵子过来,也算是打打名声,若能让顾师提前关注,那这次的考核,就事半功倍了。
也只有家境不好的考生,才会为了省下一些食宿费,在考试前才赶来!
寒门学子都不容易,大部分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哪怕某些得到机缘,有机会读书,也根本比不得世家名门资源充足,还有名师教导,而且,名门世家的子弟,总能得到推举的机会,入朝为官,而寒门子弟,这样的机会就相当少了,除非能扬名天下,让选才的朝廷命官注意到。
真正愿意下苦功夫读书的,家境不大好的学子,无一不是心志坚韧,有野心之辈,没有一个不想着出人头地,读书嘛,求的就是千钟粟,huáng金屋,颜如玉,若没有光耀门楣的机会,这些都不会有。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尚没有十几年后,科举考试那种宛如朝圣一般的心态,但是,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比将来科举盛行后,还要艰难三分,而拜得名师,正是天底下最快的进阶方式。
集贤馆由丰朝大名士顾一清当山长,若有入门,并幸名列前茅,成为顾师的入室弟子,那就代表着你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将来谋得一官半职,毫无困难,从此跻身上流社会,甚至可能得到名门世家的青睐,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时代,越是名士,越是吝惜名声,轻易不肯收入室弟子,天地君亲师,师徒之间的关系,犹如父子,若是哪个名士收下了品格不好的学生,指不定都会被牵累到一世英名尽毁。
这一次顾一清重新出山,招收门徒,自然是应者如云,不知有多少世家公子,寒门子弟,渴盼着能够往自己身上披一层‘顾一清入室弟子’的鲜艳外衣。
这忘记带笔墨的男子,姓石,名恒,字心一,是楚州人,出身贫寒,二十岁那一年,因为去他们县城的书院做西扫的粗活,认识了一位先生,那先生看他年纪虽然大了,可是肯吃苦,而且记xing不错,也有灵xing,不比年少的学生们差,就靠着在窗外听先生授课,两个月就学会了不少字,便亲自做主,让他进了书院,半工半读。
这一读书,就是十年,始终苦读不辍,那位帮了他大忙的先生,已经成了书院的山长,十年来,对石恒一直很不错。
这一次,先生听说顾一清顾师出山,开办集贤馆,请各地书院的山长推荐人才,就做主让石恒到涯州来碰碰运气,毕竟,楚州是苦寒之地,文风不盛,他们书院,也只是小书院,里面的学生,没有几个城气候。而石恒虽然开蒙太晚,但是难得的聪明人,先生对他颇为喜爱,就想给他一次机会。
石恒对此,自然是感激不尽,他离开楚州时,绝对是志得意满,满怀希望的,却不曾想,一路西行,走了一趟路,对他冲击非常大,面对山河残破,无数小民挣扎求存,再加上又遇上了几次流民被当成土匪剿杀的场面,他忍不住满心震撼——若非他得到先生青睐,有了读书的机会,恐怕会和这些家园破碎的蚁民一样,每一天,都仿佛能够看到生命的终结。
要说石恒从楚州出来的时候,脑袋里还是迷茫的,但一路走过,他却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集贤馆争取到头几名的位置,得到顾师的重视……
可惜,想法极好,现实很严酷,到了兴元,见到各地蜂拥而来的jīng英,这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他以前还觉得自己学问不错,现在到是对自己是再也没有信心,又遇上遗漏笔墨之事,一时哀痛,才会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