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仙府种田纪事_作者:一杯红酒到天明(279)

  几个丫头互相看了一眼,狠狠压下心里的激动,一起大声应下。暗暗想着一定要把夫人这翻话告诉全府上下所有人,要让大家都知道,夫人是以怎样的仁心对待他们,大家以后必然要誓死忠诚夫人,才能勉qiáng回报万一…

  少顷,孩子们午睡起来,整理一下衣衫,就一起坐车去了肖府,中途嘱咐了涛儿几句,到了肖府门口,就让他由孔喜几人护送一起回卫府去了。

  木艾领着孩子们在二门外下了车,和早等着门口的丽娘寒暄两句,就吩咐木六卸完车就去食为天帮忙,不必留在肖府听候差遣。丽娘也唤了管事过来,带着肖恒去客房歇息。然后两个人一起携手带着孩子们进了院子…

  不说木艾登门帮忙丽娘张罗贺宴,单说,孔喜等人回了卫府,并没有木艾安排,任由小主子去求qíng,而是跟在小主子后面一起去见了卫广说明回府缘由,得了卫广赞同,才看着小主子抱着两盒点心进了内院,然后各自也拿了自己那份儿礼品回了府后罩房的家。

  孔喜的家是最里面的三间房,粗木板夹了道院墙,算是隔出一个小小的空地做院子,此时阳光极好,墙角处背风的地方,他的小儿子正穿的像个红圆球一样,正拿了只木刻小马,那院子飞跑玩耍。不远处,他那头发花白的老母亲正坐在椅上挑着豆子,不时抬头向院外望望,虽然老太太眼睛昏花看不了多远,但是依然坚持这么做。

  孔喜心里一酸,前些年他在战场上拼生死,母亲没日没夜的求神保佑,就盼望他能平安回来,结果自己平安回来,也没让她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如今出门在外,又让老母亲跟着惦记。

  “队长,怎么不走了?”身后帮忙搬了礼盒的侍卫兄弟问道,孔喜连忙掩下眼里的愧色,摇摇头,带着他走进了家门。

  小孩子眼尖,第一个看见爹爹回来了,欢呼着冲过来。老太太也眯着眼看了看,也惊喜的想要站起身来,却差点带翻了腿上放着的箩筐。孔喜连忙过去,跪下磕头,“娘,孩儿回来看您了,您别急,儿会住两晚才走。”

  “是吗,那就好,我儿…”老太太伸手摸着孔喜的头脸,然后欣慰的笑了,“我儿比走时胖了许多,娘就担心你啊吃不好睡不好。”

  “娘,孩儿一会儿跟您说,我先招待兄弟把东西放下。”空隙安抚好老母亲,然后回身和那侍卫兄弟说道,“蒋明,把东西放这里,那几家我一会儿让你嫂子帮忙送去,你先回去吧,你爹娘也惦记你呢。”

  “是,队长,以前咱们在外面打仗时都没这样,不知道这次怎么了才走了两个月就特别惦记家里。我这就回去了。”那叫蒋明的侍卫把盒子放到石桌上,拿起自己那份儿,给老太太行了礼,飞奔回家去了。

  孔喜少有的露了笑脸儿,摸了摸小儿子的头,然后坐在小凳子上和老母亲说话。

  老太太确实惦记儿子,从每顿吃细面还是粗面,到晚上盖的被子多厚,都问了个遍。孔喜也不嫌烦,一样一样细细说给母亲听。

  老太太边听边点头,说道,“照我儿这么说,那位夫人当真是个心善的好女子。我儿受了人家如此善待,也要好好用心做事才行。”

  孔喜连忙站起来,低头恭敬应了,“谢母亲教会,孩儿一定会用心做事。”

  老太太拉过儿子的手,笑道,“好了,我儿,让娘再看看,真是比走时要胖上一些。”说完欣慰的叹了口气,“过年时,文娟做了六个菜,娘就惦记啊,不知我儿能不能吃上热菜,喝上苞谷酒。现在一看,终于放心了。”

  “娘,你好好养身体,不要惦记儿子,儿子已经这么大了,能照料好自己。”孔喜声音微微有些哽咽,不敢想大过年的,母亲和妻儿独自坐在桌前的样子。

  “好了,好了,是娘不好,说这些gān什么。”

  孔喜的小儿子一直听着奶奶和爹爹说话,小眼睛不时的看看桌子上的那些礼盒,左等右等也不见爹爹有打开的意思,就有些沉不住气了,小脖子向前抻了抻,似乎想要从盒fèng儿里看出点儿影子。

  老太太看到了,宠溺一笑,眼里满是慈祥,“盼归是不是肚子饿了,在院子里跑了一上午,也不觉得累。”

  这孩子是孔喜跟着卫广出征后出声的,老太太做主取的名字,意味盼儿早日平安归来之意,儿媳文娟也十分赞同,不知道是不是这孩子命里有福,他抓周那日,孔喜果然平安归来了。从那后,老太太就更把孙儿当宝了,每日都带在身边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