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节事小,饿死事大_作者:天如玉(150)

  自此于青海国内留下一段奇闻。

  ……

  而梁国,自祟德二年平定江南七王之乱,摄政王励jīng图冶,稳定西戎,消除边患隐忧,政治清明。此后大兴水利,鼓励通商,大揽人才,广开言路,四海初显繁荣之态。

  祟德三年,皇帝陛下微服游学,巡视天下。祟德五年归朝,自此入国子监,潜信学文习武。常与摄政王探讨政务至深夜,孜孜不倦,满朝称道。

  祟德五年,得摄政王授意,皇帝亲发国书,邀请文素归国。朝臣初有反对之声,恰逢东德女王请留,文素未能得行。

  六年,皇帝陛下再发国书,加盖摄政王印,朝臣惶恐,再无反对之言。

  月末,文素启程归国。

  五月未到,京城开始繁忙起来,这是每年与青海国jiāo易前夕的必然qíng景。随着官方使团而来的还会有许多青海国民间的生意人,京城里的生意人近水楼台,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得月的机会。

  不过还未等到青海国的采购团来,摄政王府的老管家带着一群丫鬟女婢已经在市场上席卷了一番。

  有眼尖的将他们给认了出来,诧异地问身边人:“啧,摄政王府这是要办什么大事不成?”

  “哎呀,你不知道?那位女少傅要回来啦。”

  “嗯?女少傅回来跟摄政王府有什么关系?”

  “啧啧,孤陋寡闻啊孤陋寡闻,当年摄政王千里从战场赶回来,一箭救下女少傅的事qíng你忘了?这两人之间……”

  “啊……”一群围观者恍然大悟。

  而如今,北城楼之上,连日来有人日日到此,一身玄衣,迎历而立,登高远眺。

  赵全恭敬地站在一旁,在看到前方旌旗招展时,偏头看去,果然看见自家至爷那微微扬起的嘴角。

  她曾送他出征,等他凯旋。

  如今,换他等她了……

  后梁史记载:

  文素者,江南人士,幼敏而好学,以成柳絮高才。其祖高德,女治斐然,留于后世,素自承而扬也。

  祟德元年,摄政王以结盟之故始推新政。素胸怀大志,勇揭榜而为幕僚。过数月,殿前获封户部郎中,后jiāo来使,平水患,除贪乱,加进三品侍郎。

  祟德二年,促梁青二国之盟,得东德女王厚赞,帝甚礼之,加封天子少傅,众议纷乱。

  素动dàng间孤身上位,辟万江而独悬一木,诲帝以奇功技巧,不可外道。后帝尝叹为良师,尊敬有加。

  二年末,摄政至平七王之乱,收复江东江南。年,素远离梁土,受诏于青海女王驾前。

  初任通议大夫,屡次进谏,废弊政,除贪官。次年加封正议大夫,惩jian吏,铲恶贵,固王权。其后开科取士,特辟农科,广兴织造,鼓励通商,大开商埠。祟德五年加封一品光禄大夫,并任宰相。

  祟德六年,素奉召归国,婚摄政至,帝诏普天同庆,大赦天下。次日受封为一品少傅并摄政王妃,等同亲王爵。

  祟德七年得长子竚,次年翌封为世子。九年秋复得一女,同年获封郡主爵。

  同年秋,帝满十五,摄政王归政,复领晋王爵。是年冬,素辞官退隐,携晋王退江南定居,后游历四方,行踪不定。

  祟安十四年,晋王薨,享年八十,追封承天行道英明渊功圣武宽仁德成武皇帝。素大恸,乃始有疾。后潜心修书,补《子衿集》,以享后人。

  过五年,卒于江南,谥为立德侯,加封惠哲敏肃正仁佐天弘圣毅皇后。同承天武皇帝合葬皇陵,祀奉不断……

  64有峰峻极(上)

  【楔子】

  河南境内的太室山为嵩山之东峰,共有三十六峰,岩嶂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巍峨峻拔,苍茫耸立。主峰为“峻极峰”,取自《诗经·嵩高》中的“峻极于天”。

  萧峻的名字便来源于此。

  实际上他的确是个喜欢山的人,只是从未想过自己后来会在江南了结一生。

  【一】

  萧峻是崇景帝的第十三子,不过并不受期待,因为准确来说,他是那位逐渐失宠的母妃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算计来的。

  有次他在御花园中行走,听见有两个年长的宫娥小声地在旁议论,说他的不受皇帝宠爱,若没有那一杯加了料的酒,恐怕也不会有他的降临。

  当时他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第二天两个宫娥就再没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