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妙怕柳无暇走了之后自己没书看,便假意对他写字感兴趣,柳无暇既当做打发时间也当做温习功课,帮她写了基本蒙学书籍,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实际柳无暇的字潇洒挺俊,已经见其含蓄内敛的风骨,只不过唐妙不懂得欣赏。
柳无暇写书当然要附送纸张,还要亲自帮她勘订起来,自制了封面,在上面写了书名,画了一枝甚为别致的桃花。
花枝纤长婀娜,花朵风韵细致,有着一种别样的潇洒。
柳无暇虽然才十一岁,却像个十五六岁的大人一样,读书习字,作画音律皆有所学,唐妙不禁对他有些同qíng,可怜的娃,没有童年!不禁想到了萧朗,不知道他有没有习字。
高氏得空的时候,把秋扁豆煮熟晒gān,又扒了自己家园里的萝卜,用擦子擦条放在开水里焯熟,然后剁碎,又把豆腐和ròu都切碎,再煮了粉条剁碎然后用葱花炝锅的猪油拌了馅子,跟李氏一起包了四大锅包子。既招待客人,又犒劳下地农忙的人。
只不过包子稍微有点差别,柳无暇吃的是全细面,馅子也是上好的五花ròu和猪油拌,家里人吃的就是细面和粗面搀着,馅子也用的棉花籽油葱花炝锅,只有一点点猪油。但是对于老唐家人来说,这粗面的包子也已经是过年才吃的上等饭食,也不敢敞开了吃,孩子两个、大人三个,不够了改吃别的。
柳无暇很喜欢,比平日在家里多吃了两个。不合胃口,也不会直接拒绝,尽管好吃,也不会贪多,这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一种修养,自小在那样复杂的家族环境里历练养成的。
高氏见他不像家里的孩子那样一有好饭就可着劲把肚子撑个滚圆,寻思柳家什么好东西都有,柳无暇不稀罕也是应该的,但她还是象征地让他,“无暇,再吃一个吧。”
柳无暇笑了笑,“婶婶包的扁豆皮包子,是我吃过最香的。我父亲大娘素来喜欢吃,但可惜一直没我这么好口福。今日一吃,我才知道原来还真不是父母口味挑,是家里厨子们做的不对劲。以前不是很懂一样的材料,不同的人做出来的饭菜味道不同这句话,今日算是深有体会了!”
高氏被他夸得心花怒放,忙说自己也是混做做,又让柳无暇随意,家里还有很多,够吃的。柳无暇笑了笑说自己吃饱了,再好吃的东西不能一口气吃撑,否则会破坏那种幸福的感觉。
高氏不是很懂,但是也随他去,更加觉得柳无暇是大家族出来的少爷就是有修养沉稳内敛,一点不轻浮。细面的高氏留着每顿饭热五六个给柳无暇吃。扁豆皮的包子跟其他的不一样,其他的第一顿香,再吃就觉得面塔塔的,可这个不同,第二次、第三次加热之后,扁豆皮和萝卜越来越涨,吸足了里面的猪油,沾了蒜酱,越吃越爱吃。果然,第二顿柳无暇忍不住多吃了一个。高氏看了乐在心里。
唐妙发现柳无暇虽然小,却极为自制,吃饭优雅缓慢,而且极为有度,不像杏儿和景森那般,有好吃的饭一定要吃个肚圆。
她还发现柳无暇有很好的生活习惯,二更准时上chuáng,凌晨jī叫便又起chuáng,洗脸打拳跑步,然后去村后的河边大声读书,之后回来吃早饭,跟她家人说说话,做做其他的事qíng。白日里就基本不会撇下唐家人自己去读书了,很是懂得处世之道。答应了教她认字,全心全意,耐心而安静,没有一丝烦躁。让人觉得像chūn风一样和煦亲切,感觉他是贴心的值得信任托付的人,就好像高氏把女儿jiāo给大梅景枫还要嘱咐两句,可有柳无暇看着,便极为放心。
综合了自己几日来的观察,唐妙深为感叹,柳无暇真是对的起他的名字,读书又上进,脑瓜聪明伶俐,学什么像什么,就算是种地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他跟老唐头说耕地之道“chūn解冻,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yīn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老唐头都说他虽然没有下地,但是说得这些道理却又极为契合种地的奥妙,唐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想了想隐约记得好像是某本书上说的,不过因为太过古文,她记不住罢了。大体的意思她倒是懂,深深佩服柳无暇读书的本事,果真是天上地下,士农工商,无不涉猎!
他以后定然是个博学qiáng记的人,说不定高官厚禄……她由衷替他高兴,又有点失落,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今生可一定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