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就怕一颗心太大,舍不下府里的花团锦簇、亭台楼阁,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绫罗加身、锦绣堆砌,翻身作主子。
凤娘支着腮翻看一卷游记,回想着前世金梅娘如何谈到碧桃这丫头。
冬月端着一碗红枣银耳汤来,笑道:“大奶奶又在看大爷自个儿编的游记?这都看三天了,且歇一歇,桂嬷嬷亲手炖了甜汤。”
凤娘接过盖碗,随意道:“女子不方便出门远行,看些书增广见闻也好。”
她喜欢翻阅《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元和郡县图志》一类的书,上面记载了那个时期的地理风貌、自然习俗、民间的吃食与娱乐等等,十分有趣。
柳震跟随忠毅伯在天府之国住了近十年,忠毅伯为了qiáng迫他练字,让他每日写一篇生活记事,一开始全篇废话,但慢慢长大,见闻多了,他开始记录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比如游成都武侯祠,描述他对诸葛亮的景仰,哀叹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亡国后还“乐不思蜀”,庆幸刘备庙中的刘禅塑像被丢出骈了,亡国之君哪配享百姓香火。
比如,游李白故址陇西院,诗人在这里一面读书,一面练剑术,时称“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
比如,游峨嵋山的点点滴滴,怎么去的,怎么回来,看到哪些景色,吃了些什么,又如何将郦道元的《水经注》找出来看,才知“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嵋,故称峨嵋焉。”是以蜀国多仙山,峨嵋世难匹。
像这样类似游记的日志非常多,还有日常生活的描述,例如祖父过生日时如何热闹、过年时的欢乐、元宵灯会、民间百戏艺人的奇术异能……等等
柳震观察敏锐,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
凤娘嫁过来后,柳震发现她爱看这类闲书,顿生“志同道合”的知己qíng怀,喜孜孜她将一箱子的日志搬出来,挑挑拣拣凑成一套三册,自掏腰包印了三十套,纯粹是自娱之作。
凤娘见猎心喜,当成宝贝一样捧着,自己留两套,武信侯府送了两套,父亲那儿连着生日贺礼一起送去,两位姊夫家也送了,爱看不看随意。
柳震见娇妻如此捧场,厚着睑皮也给太子和静王各送一套,太子没表示,静王却夸他彷佛在写一幅有趣的蜀地风俗志,没去过的人都会心生向往。
静王夸奖了,那群纨裤好友即使看书就爱睡,也带礼品上门求一套回去。
柳震乐得合不拢嘴,他也不忘将爱妻的《三字经》图文画本印刷出售,顺手赚了一笔给爱妻添私房钱。
杨修年收到书后,随意翻了翻便丢在一旁,他都尚未将自己的诗文佳作印成书册,柳震那粗人怎么好意思!就凭他肚里那点墨水,要不是投胎投得好,这辈子不是泥腿子在田里刨食,就是在饭馆里跑堂。
反而是金梅娘无意中发现塞在书架角落的三册书,好奇翻了一下,越看越入迷,带回自己屋里打发时光。
凤娘自然不知姊姊家的事,时值秋日,忠毅伯府由的各色jú花开得格外艳丽,有常见的孔雀jú、绿云、huángjú,也有罕见的墨jú、太真含笑……还有会飘香的桂花、浓艳的梗海棠,姹紫嫣红,仿佛chūn光依旧在。
今日柳震回来得早,陪凤娘去后花园散步赏花,看着成群低飞的蝴蝶一下子停在jú花上,一下子飞舞至桂花树附近,蝶儿的千姿百态与花儿相映成趣。
顺着赏花路径再走过去便是小湖,湖畔松柏的翠绿很吸引人,旁边有供人歇脚赏景的万chūn亭,小湖上筑有才子佳人最爱漫步吟咏佳句的映波桥。
暖房不大,里头都是珍贵的花木盆栽,忠毅伯十分宝贝他的兰石盆景和岩松树石盆景。
凤娘听着柳震细数忠毅伯摆弄树石盆景的热衷,每每亲自动手,不许旁人随意碰触,她真心觉得太好了,一家之主不玩女人玩盆景,少了多少是非啊。
从暖房出来,万chūn亭上多了柳三太太和柳汐,柳震和凤娘便走过去向柳三太太见礼。
柳三太太点个头,柳汐则是知礼地起身笑道:“见到堂哥、堂嫂正好,三日后的赏jú诗会,堂嫂可有雅兴参与?”
原来轮到柳汐作东办诗会,恰逢jú花盛开,秋风起,想必能激起才女们文思泉涌、诗兴大发。当然,还需要有好茶好点心和美食佳酿,最好再提供一、两样彩头给作诗、作画夺冠的才女,如此一来宾主尽欢,柳汐就能在才女圈子里留下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