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下堂妻_作者:秋李子(54)

  若照了梧娘所说,不过一个远房的堂妹,连投奔都没投奔处,才去了吴家居住,又怎会有这样大方,还有这玉麒麟,也不是一般小户人家能有的。

  王太太突然想到一事,再细细的看,刘如蕴眉间眼角,和刘大爷相似之处不止一处,难道是?想到这,王太太不由含笑对刘大奶奶道:“瞧这位姑娘的相貌,竟和甥女婿有些像,怪道人说不是一家子,不进一家门呢。”

  刘大奶奶听了这话,先是略顿一顿,才笑道:“正是呢,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长得厮像也是有的。”王太太点一点头,叫了声:“夏荷。”一个丫鬟从后面走上前,垂手侍立。

  王太太对她道:“把我那个荷包拿来。”夏荷愣了下,问道:“哪个荷包?”王太太不动如山:“你这孩子,难道糊涂了不成,自然是那个。”夏荷连忙拿出,王太太笑咪咪的把荷包塞到刘如蕴手里:“今日却不知道姑娘在这里,没有备礼,这东西姑娘拿着去玩吧。”刘如蕴接过荷包,里面沉重,想来放了许多东西,忙行礼谢过。

  刘大奶奶见这里的事完了,笑着上前道:“舅母还是往里面坐。”王太太点头,扶着她的手要进去,刘如蕴趁机道:“大嫂这里有客,妹妹就告辞了。”刘大奶奶应了,刘如蕴又行一礼,带着人匆匆出去。

  刘大奶奶目送着她出门,不注意身边的王太太嘴角的笑已经收了起来,反添了一丝寒气,等刘大奶奶转身之时,王太太又和素日一样,刘大奶奶忙伸手去打帘子,嘴里就说些家常,王太太在深宅大院过了一辈子的,那话自然就引着刘大奶奶往刘如蕴的身上带。

  刘大奶奶不明白王太太的意思,还当她是看中了刘如蕴,话里话外把刘如蕴夸的像朵花样的,临了叹气道:“可惜我这小姑福薄,嫁了个丈夫,还不到三年就没了。”说着刘大奶奶顿一顿,把点心再往王太太那推一推:“舅母你尝尝,新来的厨子做的,比原先要好。”

  王太太拿了个绿豆糕往嘴里轻轻咬了一口,也没辩出是什么滋味就听刘大奶奶继续道:“甥女没事之时也想过,让这个小姑再走一步,只是一时也寻不到那么好的,舅母若有合适的,可要替她留意一二。”

  王太太漫应了,刘大奶奶这话说来说去不就是在王二爷身上,谁知王太太只是应了一声,刘大奶奶不由有些心灰,难道舅母看不上小姑?细想一想也是,自己表弟什么都是上上的,虽背了个克妻之名,却也有不怕死的人家想把女儿嫁进王家来,小姑现是寡妇身份,也难怪舅母看不上了。

  想到这里,刘大奶奶又有些怨刘如蕴,做什么不好,偏要用寡妇身份出来,天下和离的人又不是只有她一个,偏生要弄这些。正在怨的时候,听到王太太开口了:“你那小姑,原来的丈夫只怕是姓潘罢。”

  刘大奶奶一听这话,心立时跳的急了起来,叫了声舅母就再没说出话来,王太太笑了一笑:“罢了,我不过说说而已。”刘大奶奶忙笑着又让了一遍点心,心里思量着,该和下人再说说,嘴需再紧些。

  刘如蕴的轿子行到离家还有一点路的时候,轿子就停了下来,小婉去问了问,回来对刘如蕴道:“奶奶,前面有人吵架,堵了道路,离得不远,奶奶是不是下来走进去。”刘如蕴打起轿帘,离家不过两三家铺面,从这里走过去也不远,微微点一点头,小婉忙扶她下轿,陈妈妈付了轿钱,三个人沿着铺子檐下慢慢走回去。

  日头有些大,陈妈妈用扇子替刘如蕴遮着日头,嘴里还在念叨:“这大街上就吵了起来,也不知是什么样的人家,体面都不要了。”小婉点头道:“妈妈,听的是隔壁杂货店的老板又娶了一房,他乡下的娘子知道了,找上门来要告官呢。”

  刘如蕴侧耳听听,果然是有女子在高声嚷骂:“我在家里,伺候公婆,老的小的,你倒逍遥,到了南京就接了这么个货来家里,你还有没有念着半点夫妻qíng义。”接着又是一阵哭闹,中间还夹着男人的求饶,见刘如蕴停下脚步来听,陈妈妈念叨道:“姑娘,没什么好听的,世上人不都是这样,有了新的,就弃了旧的。”

  刘如蕴听了这话,似有所感,陈妈妈见刘如蕴又停住了,忙扶住她:“姑娘,想那些做什么,还是回去吧。”刘如蕴刚走出几步,从那人群里面突然冲出个人来,来势正猛,直往刘如蕴身上冲来,陈妈妈看见了,急忙一个箭步就挡在刘如蕴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