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人家会以为我同你夹好了做圈套,一个扮红脸,一个做白脸。”
“是是是是是。”
“你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韶韶悻悻然。
“是是是是是。”
“你有完没完?”韶韶笑骂。
“是是是是是,我还能说第二个字吗?”
“况且母亲的事,她不一定全知道。”
“不知全部,也知道八九。”
“你凭什么那样说?”
“她在你两三岁时还见过你。”
韶韶不语。
“她一定目睹你母亲改嫁。”
半晌,韶韶抬起头来,她也明显地比今早苍老了,“我不想再发掘往事。”
“那你为何来见苏舜娟女士?”
“因为我怀念母亲,已与母亲永别,能见到母亲生前好友,也是一种慰藉。”
邓志能搂着妻子的肩膀,往停车场走去。
这时,天正下毛毛细雨,他俩没带伞,也不在乎,在雨中并无加快脚步。
小邓对韶韶说:“即使母亲活足九十九岁,孩子们也总觉她去得太早。”
韶韶抬起头,“家母从来没享过福。”
“生下你,已经是福气。”
“大嘴,你真会讲话。”
“我能不能请求你别在陌生人面前叫我大嘴?”
“苏阿姨是半个自己人。”
“咦,”小邓到这个时候才说,“下雨了。”
他俩已经衣履尽湿。
第二天,韶韶托同事把照片做底片放大。
同事笑道:“着色我就不会了。”
“但是,你一定认识这样的人手。”
“有一位老先生,从前做美工,如今退休了,qíng商客串,不知行不行。”
“拜托拜托。”
那年轻的摄影组同事侧侧头,“真没想到彩色摄影会这样普遍,黑白底片除却我们这些行家,简直已经没有用。”
“是在六零年代起飞的吧?”
“真正蓬勃,是在七零年左右,人各一机——照相机。”
“这张照片历史悠久。”韶韶轻轻说。
“弥足珍贵。”
“jiāo给你了。”
“我下了班马上替你做。”
做妥后韶韶会给苏女士送去。
放假放久了渴望上班,有初来报到的新生短周都回新闻室来看报纸。
师姐如区韶韶,当然更具归属感。
不知怎地,那没有间隔、闹哄哄的新闻室早已成为她的jīng神寄托。
母亲生前来过一次,十分讶异。
“女儿你坐什么地方?”
韶韶指一指其中一张写字台。
母亲疑惑,“不是说升了级,环境如此恶劣,如何撰稿?”
韶韶连忙替新闻室辩护:“我们不是装修门面公司,而且,即使是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室,也不隔断,不信你去打听。”
“你的大衣挂哪里?”
韶韶微笑,“我很少穿长大衣。”
母亲无话可说。
“每日在何处午膳?”
“随便乱吃。”
母亲索xing噤声。
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辛苦,这一代最辛苦的是已经认为辛苦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第三章
韶韶终于回了家。
邓大夫已经起来,收拾好地方,做了香浓红茶,正在浇露台上的玫瑰花。
韶韶一一看在眼中,深觉幸运,她找到了好拍档,这同本身条件有什么关系呢,许多比她漂亮、出身更好、修养更佳的女xing都没有碰到适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