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抄甲戌本第十三回,距删天香楼也隔了个段落,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删后本。在这期间,畸笏季chūn还在自称代秦氏隐讳,至多十天半月内就改称是作者代为遮盖,也还是这年chūn天。看来他自承是他主张删的时期很短暂,这包括刚删完的时候。因此删天香楼也就是这年chūn天的事,脂砚已故,否则有他支持,也许不会删。
"秦可卿yín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史笔"是严格的说来并非事实,而是史家诛心之论。想来此回内容与回目相差很远,没有正面写"yín丧"──幽会被撞破,因而自缢──只是闪闪烁烁的暗示,并没有yín秽的笔墨。但是就连这样,此下紧接托梦jiāo代贾家后事,仍旧是极大胆的安排,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加深了凤秦二人的个xing。X本改掉了元妃之死,但是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曲子来自书名"红楼梦"期的五鬼回,因此元chūn的曲词还是预言她死在母家全盛时期,托梦父母。
一七六二年chūn,曹棠村尚在。同年冬,雪芹去世。雪芹在楔子里嘲笑他弟弟主张用"风月宝鉴"书名,甲戌本眉批提起棠村替雪芹旧著“风月宝鉴"写序,"今棠村已逝,余涎新怀旧,故仍因之。"看来兄弟俩也是先后亡故。──也极可能是堂兄弟──靖本畸笏一七六七年批:"……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大概可以确定杏斋就是棠村。甲戌本第一回讲"棠村已逝"的批者,唯一的可能也就是仅存的"老朽",正在整理雪芹遗稿的畸笏。
这条批语说纪念已死的棠村,"故仍因之",是指批者所作"凡例"里面对于"风月宝鉴"书名的重视。因此"凡例"是畸笏写的,雪芹笔下给他化名吴玉峰。他极力主张用"红楼梦"书名,因为是长辈,雪芹不便拒绝,只能消极抵抗,在楔子里把这题目列在棠村推荐的"风月宝鉴"前面,最后仍旧归结到"金陵十二钗";到了一七五四年又听从脂砚恢复"石头记"旧名。也可见畸笏倚老卖老不自删天香楼始,约在十年前,他老先生也就是一贯作风。
畸笏在丁亥chūn与甲午八月都批过第一回(甲戌本第九页下,第十一页下),大约是在一七六七chūn重读"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句,看到作者讥笑棠村说教的书名,大概感到一丝不安,因为他当年写"凡例",为了坚持用"红楼梦"书名,夸张"风月宝鉴"主题的重要,以便指出"红楼梦"比较有综合xing,因为书中的石头与十二钗这两个因素还xing质相近,而"风月宝鉴"相反,非用"红楼梦"不能包括在内。后来也是他主张删去天香楼一节,于是这部书叫"风月宝鉴"更不切题了。因此他为自己辩护,在"东鲁孔梅溪"句上批说他是看在棠村已故的份上,才保存"凡例"将"风月宝鉴"视为正式书名之一的几句。
一七六二年chūn,他批第十三回天香楼上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删却。是未删之笔",雪芹还是没删,只换了个楼名,免得暗示秦氏死因太明显,与处置"红楼梦"书名的态度如出一辙,都是介于妥协与婉拒之间。
秦氏的小丫头宝珠因为秦氏身后无出,自愿认作义女,"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曾经指出这一段的不近qíng理,与秦氏另一个丫头瑞珠"触柱而亡"同是"天香楼未删之文",暗示二婢撞破天香楼上的幽会,秦氏因而自缢后,一个畏罪自杀"殉主",一个认作义女,出殡后就在铁槛寺长住,等于出家,可以保守秘密。"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yù绝。"甲戌本夹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举哀并不是难事,这条批解释得异常牵qiáng而不必要,yù盖弥彰。畸笏是主张删去天香楼上打醮的,显然认为隐匿秦氏死因不够彻底,这批语该也是畸笏代为掩饰。
另有一则类似的,也是甲戌本夹批,看来也是畸笏的手笔:宝玉听见秦氏死耗,吐了口血,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这条批根据秦氏托梦,qiáng调她是个明智的主妇,但是仍旧荒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