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_作者:张爱玲(63)

2017-02-27 张爱玲 红楼


    第二十八回宝玉说药方一段,庚本批:

    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xing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己卯冬夜。

    己卯冬是脂砚批书的时间。甲戌本将这条眉批移到回末,作为总评,下有笔迹不同的一行小字:"倘若三人一体,固是美事,但又非石头记之本意也。""新编红楼梦脂砚斋评语辑校"(陈庆浩撰)将这行小字列入"后人批跋"。

    第二十二回贾琏凤姐谈宝玉生日,凤姐告诉他贾母说要替宝钗作生日。下有批注:"一段题纲写得如见如闻,且不失前篇惧内之旨。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似乎是棠村批的,引第十三回批秦氏死后阖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棠村。"(署名为靖本独有)

    第二十二回这一段上有畸笏一条眉批:

    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这条批与贾琏凤姐的谈话无关,显然是批那条双行小字批注。那批注是解释贾母并不是移爱宝钗了,不过替黛玉作生日是意料中的事,所以略去不写。畸笏大概觉得这解释是多余的,钗黛根本是一个人,没有敌对的形势。

    第四十二回回前总批也是钗黛一人论: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可能也是畸笏,批的是早本"红楼梦"或更早的本子,此回回数与今本有点不同。

    畸笏编甲戌本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在一七六七下半年或更晚。他移植散批扩充回末总评,此处把脂砚的一个眉批搬了来,后又在下面加小注,批这条批,显然是引他自己近日批第二十二回的一条眉批,"石头记本意"亦即"执笔人本旨"。除了畸笏自己,别人不会知道另一回内有条批可以驳脂砚此批。现存的甲戌本上,这条小注与抄手的笔迹不同,当是另人从别的本子上补抄来的,所以今人误认为后人批语。

    脂砚如果不能接受钗黛一人论,也qíng有可原,因为他心目中的黛玉是他当年的小qíng人。其实不过是根据那女孩的个xing的轮廓。葬花、闻曲等事都是虚构的──否则脂砚一定会指出这些都是实有其事。别处常批"有是语"、"真有是事",但是宝黛文字中除了上学辞别的一小段之外,从来没有过。

    黛玉这人物发展下去,作者视为他理想的女xing两极化的一端。脂砚在这一点上却未能免俗,想把钗黛兼收并蓄。如果由他执笔,恐怕会提早把红楼梦写成"红楼圆梦"了。

    书中有些细节,如贾母给秦钟一个金魁星作见面礼,合欢花酿酒等等,都经批者指出是纪实,也有作者自身的经验,例如年纪稍大就需要迁出园去。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叫宝玉过了今年就搬出去,庚本句下批注内有:"……况此亦是余旧日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写小说的间或把自己的经验用进去,是常有的事。至于细节套用实事,往往是这种地方最显出作者对背景的熟悉,增加真实感。作者的个xing渗入书中主角的,也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因为作者大都需要与主角多少有点认同。这都不能构成自传xing小说的条件。书中的"戏ròu"都是虚构的──前面指出的有闻曲、葬花,包括一切较重要的宝黛文字,以及晴雯的下场、金钏儿之死、祭钏。

    第七十一回甄家送寿礼,庚本句下批注:"好,一提甄事。盖真事yù显,假事将尽。"可见前七十回都是"假事",也就是虚构的qíng节。至于七十回后是否都是真事,晴雯之死就不是真的,我们眼看着它从金钏儿之死蜕变出来。

    我在"二详红楼梦"里认为第八回的几副回目的庚本的最晚(全抄本同),因为上联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而读者并不知道为什么称莺儿为"金莺"──除非是因为宝钗的金锁使她成为"金玉姻缘"中的金,所以她的丫头莺儿也是金莺?──直到第三十五回才知道莺儿姓huáng,原名金莺,因此是有了第三十五回之后才有第八回这副回目。我举的这理由其实不充足──较后的一回不一定是后写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第三十五回是在加金钏儿的时候改写的,当时附带加上金钏儿的妹妹玉钏儿,回内叙述莺儿原名huáng金莺,以便此回回目上用"huáng金莺"去对"白玉钏"。因此金莺这名字与金钏儿姊妹同是后添的,第八回有金莺的回目自然更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