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大眼睛和黑发是属于吉普赛女郎才有的喜乐和奔放,我仿佛听到吉他的乐声从她嘴里唱出来,她在问我;露出两排参差不齐,充满顽童的无邪、jīng灵的牙齿。
我摇头,虽然我明白她说的“认识”是什么,但我无法回答,喉间哽塞了满满的激动。我想起人际关系的微妙,有些人处了一生一世也不能相知了解,有些人不曾认识,但那点共通的知xing必会让他们相见、相聚。
画题
我对她谈起天黑之前我在一幢大楼里看见的画,我说那是否一种巧合,“你小时就想过要去沙漠吗?”“那是我十多岁时的作品。”她笑得很稚很甜。谈到画题,那该是她最早接触艺术的尝试。
“小时候身体不太健康,初中休学在家。父亲问我要做些什么,我自己也很模糊,后来他把我送到huáng君壁老师家里学国画。我拿了画笔,就期望能在画中探索生命的问题。可是国画的学习是老师画一张,你临摹一张,这跟念古诗的方法一样,使我觉得很呆板无趣。其实后来我也体会到这样还是有他的道理,只是当时年纪小,不能理解,总想法排斥它,反抗它。同时那时候去习画的大都是些官太太,她们把绘画当作一种很奢侈的东西看待。我感到寂寞、失望,以为国画距离我很远,后来我不肯去了。我的母亲认为我不喜欢画山水,我也真以为自己不喜欢山水,便画一些比较写意、泼墨的东西。接着我又跟邵幼轩老师习花鸟,她十分疼爱我,也知道我的个xing,她拿出她的画给我临摹,还曾教我自己画一张,让我有自由表现的机会。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会画油画,他拿出他的画给我看,上面是印第安人打仗。我觉得好惊奇,他的油画怎么都是立体的,而国画怎么都是平面的。那时候我十分迷卡通,对油画因而感到好奇,我的朋友介绍他的老师,从此我就在顾福生老师处学习素描。他是五月画会的人,他不只教我绘画,同时还教我很多别的。他经常拿《笔汇》杂志给我看,那时候正介绍波特莱尔、左拉、卡缪等人的作品。我虽然看不太懂,但第一次我看到《笔汇》上的小说——陈映真的《我的弟弟康雄》和《将军族》,我很感动,我才知道文学是这样的吸引人。我觉得顾老师是我最大的恩人,他使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像一个瞎子看到了东西一样。我一生都要感谢他。
“我在顾老师处学习了一两年,就说要画油画,这是不可以的,可是顾老师说没关系,他问我以后要不要做一个画家,我说不要,他看我画了很多的风景画,并不是实际去写生,我画的只是我脑里所想的风景,因此老师把我当成一个素人画家。在那种年龄所画的是谈不上技巧,却还是有我自己的内涵。我不是一个能够苦练下功夫的人,如果我能苦练,也许在绘画上会有点小成就,不过直到今天我还不断的在画。绘画也是一种语言,它会召唤我,所以每到一个美术馆去看画展,如果有一张好画,我一定会进去,无论它是什么派别,我都静静地坐在那里看,因为那一张画会召唤我,吸引我,抓住我。
“虽然我经过生活上这么多的波折,但对艺术的爱好、追求是一种必须的认可。我还没有收藏的能力,可是欣赏的能力,从小到现在都一直在提升。”
这一点肯定是非常正确的。我感谢那两幅画为我塑造了陈平——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的影像,她简直像一轮小太阳,全身橙红,她照亮了我眼前的这位三毛。她从沙漠来,从那幅油画中归来。
这是一篇登载在《出版月刊》杂志上的作品,当时她在大学二年级念哲学系,写一个女孩跟她的男友闹别扭后,qíng绪上的波动。
“惨不忍睹!”
对于自己早期的东西,每一位写作者都会感到它的不成熟。但那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是的,如果没有那过程,就写不出今天的东西。现在我变得这样的平淡,甚至连qíng感都看不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在技巧方面需要加qiáng,要写出我的qíng绪,我的心境,而我现在已经是那样平淡的人,我的qíng绪,我的心境就像白开水一样,为什么要特别在作品中告诉人家我的qíng绪就是这样。撒哈拉沙漠完全是写我自己,一个如此平淡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