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_作者:洛娜215(166)

2019-11-12 洛娜215

    外挂去当然就是南边那什么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种啥活啥还能吃花的那什么啦!(指指点点)

    好吃的妆当然就是美美的然后让人食指大动的那种(举起小筷子)    翟邑笑着走入, 边走边抚摸美髯:“殿下此名倒有几分野趣,只臣不知,这【多试】为何解?”

    夏安然笑了一下:“吾曾听过一句, 读书是学习,使用亦是学习, 且其比之读书更为重要。”

    “空谈误国, 实践出真知,于先人, 当学以致用, 同时, 于后辈,我等亦当用以致学。”

    “故而,多学, 多思,多试,缺一不可。”

    翟邑品味半响, 欢喜点头。他正要说话,忽而视线一转, 看向了跟着夏安然一起来接他的小皇子:“胶东王可听得明白?”

    小豆丁龇出了一口小白牙:“明白的, 阿兄的意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哦哟!

    太傅有些吃惊地挑眉:手下一个用力就扯断了几根美髭,“是这个理,胶东王是已经将《论语》背下了?”

    “还没有,这句是阿兄教我背哒!”

    小少年有些害羞地将自己的脸埋到了兄长怀里, 然后他又露出了点脸蛋信誓坦坦道:“不过本王迟早会背出来的。”

    自上次和太傅有了默契之后,夏安然便开始同时修习法家、儒家经学。一时间课业十分繁重。他一忙碌, 便没有太多时间陪着弟弟,刘彘孤身一人到了这儿,自有些不安,便十分粘人。

    他虽还没到开蒙的年龄,但是小朋友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别人不要你学的时候,学得非常起劲。

    所以夏安然干脆也给刘彘安排了一个小坐席,让他跟着一起听。

    太傅主要是教他,自然不会为了刘彘慢下讲课的速度,于是等到了晚上,夏安然怕小孩无聊,就会在复习时候提炼一些好词好句让小豆丁背着玩。

    尤其是《论语》里头他小时候没少背的内容。

    有些他解释过,有些还没来得及解释,只是先写了下来,这句“学而不思”便是还未来得及解释的。但刘彘小孩便能大概猜到这句话的意思并且提炼出来,这份聪慧着实令人侧目。

    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个评价是:雄才大略。

    当时并没有成语这个概念,这四个字其实是两个词语,前者为其才学广博,后者赞其谋略深沉。

    很多人只知道刘彻独尊儒术是被董仲舒忽悠,但很少人知道汉武帝本身精通诸子百家之学说,先秦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学派他均有涉猎。

    其尤其擅长儒法道三家,最后选择儒家是因为儒家符合他的政治需求,并不是被董仲舒所蒙蔽。

    事实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也不是董仲舒说的。他提出的仅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抑仅为压制,其思想概念翻译一下,就是儒家领导的多学派合作和政治学术协商政策。

    至于为什么最后会变成罢黜百家,实则是因为时代浪潮的引导。

    就和高考时候必考英语一样,大汉的人才择选也是必考儒家经典。

    而为了顺应择才之路,大汉朝的官方学社和私下的学社也多以教授儒学为主。

    而出于应试需要,自会诞生应试教育。

    就像是现代,多少娃骂英语高数,最后不还是得乖乖交钱去上万恶的补习班,现在的人民群众无论对儒家有什么看法,还是要捏着鼻子把经学读进去。

    用不用是未来的,学不学则是现在。

    关于这一点夏安然是真的佩服汉武帝。他实际上做了和秦始皇一样的事情,即统一思想,中央集权。然而他的举动要温和得多,他是通过“人影响人”这条道路在改变这个国家的。

    学习儒家的官员上了位,他们选择的人才自然也是修行儒家学说的才子,这并非为了刻意抱团,而是因为“道”不同,不相谋罢了。

    如此种种,两三批人才一轮换,整个朝廷上来的学子自然就都是儒生了。但是他心中满满的全是这一份疑问:如果真的没有独尊儒术,汉代之后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