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他们的无能,连遭李信算计,才让顺军损兵折将,死伤累累。
尤其是明朝降官,更是蠢蠢欲动。
原本李自成的名声就不好,投顺形同于投贼,而李信虽然也是靠起义发家,但人家不是流寇啊,从一开始就有固定地盘,又陆续有史可法、钱谦益、李仙风、高名衡等名士去投,而且李信的江山是朱家让与他的,崇祯下诏封李信为摄政王,合法性不容质疑。
投李信在名份上更立的稳,站的直。
另双方在对待明朝降官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顺朝是提防,并不拿降官作自己人,真正在事务上作主的,还是跟随李自成打天下的陕西籍同乡,而荡寇军虽然择官的标准很严,可一旦任用,就委以重任,只要大的方向不出问题,可任由放手施为,一展抱负。
这使得很多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对李信充满向往,苦待王师前来。
李自成深明此点,对李信更是痛恨,他就搞不明白,自己哪里惹着李信了,这家伙不停的挖自己的墙角,虽然到现在还没伤着根基,却耐不住不停的挖。
同时,孙传庭与郑芝龙如果与清军联合,一旦李信败亡,他的大顺将面临极大的危机,甚至有灭国之险,毕竟在几大势力中,除去龟缩于蜀地的张献忠,以他的力量最弱,他以西安为都,是出于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的心思,他李自成发达了,要让家乡父老看的见。
但关中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关中,水土流失厉害,土地贫瘠,难以支撑起一个国家,而李信与孙传庭占据的都是富庶之地。
不过在这当口,李自成想到的不是与李信联合,而是如何分一杯羹。
好一会儿,李自成缓缓道:“回去告诉你家摄政王,此事慎重,不可草率,应约定孙传庭、郑芝龙各遣重要人物坐下商谈。”
“好,我这就回宁远,向摄政王爷禀报!”
那清庭使者施了一礼,疾步退出。
杭州!
孙传庭、候恂、陈光裕、刘元斌、孙象贤等人齐集于布政使司衙门,面色沉重,清廷使者于不久前来过,声称已与李自成达成同盟,愿联络杭州,夹攻李信。
场中另有两人,一人三十来岁,体形壮硕,面容凶狠,长期行船让他的皮肤呈水锈色,指节更是粗大无比,另一人二十左右,面色白净,国字脸,身形高挑,眼神中隐有威势闪现。
此二人,正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与亲子郑森。
孙传庭与郑家,近乎于联盟,郑芝龙遂遣郑芝豹代表自己坐镇杭州,郑森则是自己要求过来辅助郑芝豹,顺带历练自己。 (谢谢好友龙哥2628的两张月票~~)
“大家都怎么看?”
孙传庭稳坐太师椅,向下问道。
经过与杭州本地官僚的反复争夺,以孙传庭为首的外来派终于夺取了杭州,乃至于对整个浙江的控制,其中郑芝龙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孙传庭并不能做到一言九鼎,孙象贤与刘元斌两大太监,投靠了郑芝龙,候恂与陈光裕等人,又与残余的杭州本地势力有所勾结,在各方面掣肘着孙传庭。
这显然是一个各方经过多次妥协从而达成的不稳固联盟体。
孙象贤嘿的一笑:“这还用考虑么,自然是与大清结盟,共讨信贼,迎回皇爷,在南京登极。”
“北京不要了?”
候恂沉声问道。
刘元斌接过来道:“大清既愿为我大明出力,总不能一点好处都不给罢?更何况仅凭我杭州本地军力,哪有能力迎回崇祯皇爷,候老的意思咱家懂,谁又愿意放弃这半壁江山呐,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只有先在南京立了足,才能慢慢的想办法啊。”
“这……”
候恂语塞。
孙传庭暗暗冷笑,孙象贤和刘元斌代表郑芝龙,打的算盘不难猜,无非是以郑家的力量,没法在乱世中全取中国,但偏安一隅,拥半壁江山,挟天子以令诸候还是有可能的,郑氏世为海盗,本就对皇权没什么恭敬,今见乱世到来,想必是按耐不住,要趁势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