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李信废除了廷杖,从表面看,这是善政,可是在本质上,断了文官搏取名声的重要途径,而更狠的是,李信以太监骂门取代廷杖。
你犯了过,我不打你,弄个阉人堵你家门口骂,引来街坊邻居围观指点,丢不丢人?
“哎~~”
许久,三人纷纷报以一声叹息,心里都不由有了种告老还乡的念头,只是还盼着南边发生奇迹,均是暗道,再忍忍罢。
过了数日,南边消息传来了。
竟然是士子们的保护朱熹像行动,从内部瓦解了,这简直是让人不可思议,可是了解到内情,三人均是痛骂,竖子不可与谋!
高名衡使的手段和李信完全不同,他没等到草根学生汇集,就召来了候方域,向他明言,如能劝说国子监的监生自动散开,算他戴罪立功,向李信求情留在大明。
候方域哪里是个有信仰的人,就是浊世花花公子,一听有不被流放的希望,立刻拍胸脯保证。
他找到好友陈贞慧,虽然董小宛跟了陈贞慧,可这时也顾不得争风吃醋,晓之以情,动之以利。
陈贞慧也想抱李信的粗大腿,以前没有门路,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哪能放过,当下一拍即合,两人又找到冒襄,冒襄也是复社中的名人,他家是江北首富,更是想与李信搭上关系,于是三人动用自己在复社的影响力,分头劝说。
东南的情况,远比北京复杂,有大地主,有大商家,还有开钱庄当铺的,思想也更加活跃,这些人中的相当部分,都是荡寇军主政以来的获利者,怎么可能真和李信作对?
况且在东南,心学的影响力不比理学差,复社成员中,很多都是崇尚心学的,对理学的循规蹈矩并不感冒,因此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甚至李信都没想到,在候方域、陈贞慧与冒襄的周旋下,南京国子监主动撤了朱熹像。
作为回报,李信特赦了候方域。
这种人留下来翻不了天,他没必要把事情做的太绝。 因心灰意冷,杨廷麟、路振飞与沈迅向李信递交辞呈,打算回乡种田。
别看京官穷,但实际上真正穷的京官没几个,毕竟能当京官的,最差都是举人,而举人老爷是免税的,自然会有乡民带地投佃。
无非是京城物价高企,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又特别频繁,很多人不堪重负,但是回到家乡,生活成本大幅下降,田地产出足以过上舒适的日子。
三人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不过李信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下诏说,既然领了为朱熹平反的差使,就得继续干下去,否则是对朱熹的不敬。
三人悔恨不己,可是没几日,南京又传来了让他们更为心惊的消息,南京检察院以聚众暴动、行贿、勒索、纵火罪、过失杀人罪等诸多罪名缺席起诉复社创始人张溥,候方域、陈贞慧等作为控方证人自愿出堂作证,另有钱谦益和周延儒提供了书面证词,以及苦主后代数十人出庭作证。
这简直是颠覆了当时人的世界观啊!
这是要对复社下手吗?
偏偏复社内部的候方域、陈贞慧、冒襄等名人已经摆明车马投靠李信了,很多人已经看到了复社被取缔解散的结果。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纵观张溥的罪名,通篇没有谋反作乱之类的词眼,全部都是大明律里摘抄出来的实打实的罪证,要知道,谁的屁股上不沾着几两屎?
这才是最让人害怕的,如果李信以谋反作乱等政治罪名给张溥扣帽子,会有很多人站出来为张溥辩护,因为这种大帽子一来让人同仇敌忾,二来使得人人自危,明末风气开放,政治宽松,哪个没点擦边球行为?
谁都不想落到第二个张溥。
但是南京检察院对张溥的起诉,全都是来自于大明律,言之有据,这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同时也让人更清晰的了解到了李信的手段。
搞一个人,就堂堂正正的搞,不扣帽子,就事论事,让人挑不出刺。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司法系统的最基本准则,以维护司法的权威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