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首次试飞成功,之后改型数十种,外销六个国家。基于其十分高昂的价格,除M国外,早起使用的国家只有Y国、R国、S国,后来又有H国、X国等国。
方立安开过的战斗机自然都是国内采购过的或者自行研发的,没采购过的外国战斗机自然是摸都没摸过,以往只能在一些军事资料的照片中看到。这次上面派她过来,她觉得自己真是走了好大一个狗屎运。
由M方飞行员指导,方立安用了大约一星期的时间,熟悉掌握了F-15的飞行操作,在经过两天的教练机试驾后,方立安终于摸上了F-15真机。
不同的战斗机驾驶起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方立安开着F-15飞上云霄的那一刻,心路历程大概和种马文中的女主又集到一个优质男的感觉相差无几。
在天上飞了大约四十分钟后着陆下机,方立安右手食指与大拇指来回摩擦搓捻,细细回味,颇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从飞行员的飞行角度来看,F-15的各方面性能体验都很不错,跟国内目前正在服役的歼-8IV相比,确实存在着某些优势。
从她对各类战斗机多年的研究设计经验来看,机翼、材料、座舱、进气道、动力系统、武器系统、航电系统等各方面技术理念,都处于国际前沿。
从飞行员的飞行角度来看,F-15的各方面性能体验都很不错,跟国内目前正在服役的歼-8IV相比,确实存在着某些优势。
从她对各类战斗机多年的研究设计经验来看,机翼、材料、座舱、进气道、动力系统、武器系统、航电系统等各方面技术理念,都处于国际前沿。 说它棘手,是因为这是她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自她的研究之初就一直客观存在着。方立安发现,现阶段光是相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和她自己的演算数据已经不足以支撑她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这是一个难题不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质的飞跃。
方立安连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好,等着上午散会后交给来自川飞设计院的王开时。
王开时是川飞设计院的设计科主管,职位不高,但在国内自主制造飞机上的话语权毋庸置疑,是个典型的航空理工狂人。
他在会议上的态度非常明确,和方立安的想法一致,不建议购买M国的F-15战斗机。前面几天的研讨会上,和另一拨人持相反意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
人品可靠,思想忠诚,思维直接,没有满肚子的花花肠子,方立安很放心把自己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交给他。
散会的时候,王开时被方立安堵在会议室门口,满脸的不虞,因为刚刚在会上“吵架”落了下风。他是知道方立安的,四十五岁的共和国少将,前途无量,这次去M国试驾的就是她。
王开时用0.5秒的时间飞快的回忆了一下,这几天,除了试飞报告,对方并没有发表其他观点,勉强算是中立的那一拨。这么一想,面上就好看了几分,问道:“不知周少将有何贵干?”
方立安并不在意对方的态度,把手里的文件夹递过去:“这些年,我对飞机设计方面很感兴趣,略有浅见,想请王工帮忙看看。”
王开时闻言诧异,见对方的神情不似做伪,满腹怀疑地接过文件夹,当场就翻开看了。想着这位少将要是来搞笑的,他就直接拒了,反正他又不指望升官发财,把人得罪了也没关系。却不想,自打翻开第一页,他的眼睛、大脑、双手就再也停不下来。
方立安的设计上,有很多地方借鉴了空间里的藏书。不过,那些虽然是后世的书籍,对未来战斗机的描述也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最多供军事发烧友参考。真正涉及到技术层面的东西,根本找不到,即便是非常落后的淘汰机型也一样。
然而,有些东西,光有理念就已经非常棒了,一个超前的想法有时候能让一个行业产生惊人的变化。
所以,王开时虽然不确定方立安资料上标注的数字是否真实准确,但他已经坚定、确定以及肯定,这位空军少将是被部队耽误的理工科天才。
方立安被王开时拉回会议室,在后者极度入迷的状态下,硬是错过了午饭和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