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不少在S市周边农村的青壮年也纷纷从农村里跑出来,又为缺人的工厂带来了一波新气象。
在这个过程中,S市政府几乎从商业城中心撤出,他们的目标不再落在商业城的利润上,逐渐将精力用在了城市服务的建设上。
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消防、城市交通规划等,这些项目都得S市政府着手处理规划,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如果是在以前,这么大笔资金,S市政府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但是随着S市发展速度加快,大量公司和商业市场入驻,也为S市政府带来了庞大的资金量。
作为政府,最大的优势在于地皮,先前与余简合作的时候,S市政府已经对地皮租赁的模式有所了解,再次应对时显得游刃有余,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反而让S市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发展城市。
这样一来,S市自然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率先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S市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只是周边城市碍于政策限制,没办法像S市一样大刀阔斧地建设,以至于发展稍显缓慢。
但即便如此,相较于早几年前,至少现在S市包括周边城市的百姓生活要好了不少。
又是一段时间之后,国家逐渐放开部分城市的土地租赁,从众多城市中挑出一批城市作为大试点区,其中就包括H市、沪市、N市、G省的大部分城市以及一些本身地理优势比较明显的城市。
这一次说是试点,跟之前的几次试点已经有了极大的不同,严格算起来应该是部分推广,一旦推广有效,要不了多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放开。
这个时候余简手里已经有了不少资金。
她也不贪心,只是选择在一些城市购入了一些地皮进行建设发展。
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时间飞快流逝,一转眼便已经到了几年后。
这几年,凌兴邦一直跟着余简做事,因为足够聪明,行事很快就从一开始的处处受限转向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处理某些事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完全独立处理。
至于邓弘博,从余简把研究所的事交给他之后,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所上,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提过离开的事,甚至逐渐接手了研究所对外的所有事务,让S市的研究所逐渐变得正规,并且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机构,不受任何声音限制。
余简能察觉到邓弘博对研究所的喜爱,也没有桎梏他,放心大胆把跟研究所相关的所有的事都交给他。
短短几年时间,S市的研究所就成为了国内除政府的研究所之外,最大的研究中心,哪怕不去主动招揽人才,每年都会有数不清的人才前往研究所应聘,希望能在研究所内占据一席之地。
而研究所也不负重托,研究出了许多实用的新型产品,并在余简庞大的资金支持下,迅速建厂建公司投放市场。
资金回笼之后,余简也毫不吝啬地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研究所当中,用以支持研究所研发新产品。
如此,又是良性循环。
饮料厂那边这些年的发展也不错,自从余简将营养液配方转成饮料的配方之后,基本上饮料厂的相关事宜都由周方成在处理,几年时间,饮料厂一扩再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分厂。
再加上周方成对余简十分信任,每次建厂之前都会事先问过余简,厂址是否合适,然后严格按照余简所说建立分厂。
余简对于全国各地的发展大概有个数,每次对周方成的建议都会建立在她所知的重点上,每次分厂建成后的市场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这样一来,周方成对余简反而愈发信任,每每遇到大事都会仔细询问,这也使得两人的合作能顺利进展,不至于中途分道扬镳。
服装厂在S市落地生根,早几年的时候,S市开始建立厂区,沈翠云和张菊兰直接承包了一大片厂区,虽然当时用不到,但这些年却几乎把那片厂区的所有空间都利用上了,生产的服装销往全国,占据了全国近半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