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这倒是有些不解了,李澈也懒得向他解释,只道:“你拿回去,一月之后再寄一封信给袁绍,说袁术用五千精兵换了你的玉玺。”
这话信息量太大,孙策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不由问道:“那玉玺究竟给谁?”
李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孙策这才反应过来李澈先前为什么摇头,这根本就不是二桃杀三士,而是空手套白狼。
袁绍,袁术,刘表,谁都得不到传国玉玺,却都深信对方得了玉玺。
孙策拿回李澈的信,回到住处,思前想后,觉得此事需由一个胆识急智口才俱佳的人去办,袁术也就罢了,袁绍和刘表帐下谋臣不少,想要骗过他们不能光凭书信。
孙策也不犹豫,想通关节,当即给好友周瑜写信,请他帮忙。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和孙策同年出生,同为世宦子弟,颇有些知己相交的意思,接到孙策的来信之后,周瑜立刻回信,不久就从庐江老家出发。
周瑜时年十七,在江东有“美周郎”之称,难得文采学识不在姿容之下,为人颇有几分上古君子之风,一路行来,竟也结交了几个游侠朋友,一路送他到徐州。
徐州城下,几个游侠儿便和周瑜道别,一个游侠临行前提醒他道:“徐州不允许佩兵器,公瑾这家传好剑记得在城门口存放,要是进了城遇到官兵,想拿回来就难了。”
周瑜有些惊讶,“世道这样乱,竟还不许人佩剑防身吗?”
游侠却笑了,说道:“公瑾有所不知,徐州可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周瑜确实不知,但他还是选择相信朋友,把随身宝剑存放在城门处,大步进城。
也是进了徐州地界,他才发觉这里确实和其他地方不大一样,坊间市井十分干净,没有游荡的游侠儿和乞丐,车水马龙,百业兴旺,守城官兵来回巡逻,一旦有纠纷发生,官兵总是第一个赶到。
安宁得像是昔日大汉盛世。
快到军营的时候,周瑜还见到了提着农具赶去种地的徐州军,这些人看上去并不麻木,反倒个个脸色红润,面上带笑。
周瑜不露声色,拿出孙策的信物,跟着军士进了营帐。
孙策正在校场练兵,倒是韩当刚歇下来,他的人马就是刚才去种地的那一支,他和周瑜见过几次,这会儿倒也聊得热络。
等到孙策赶来的时候,周瑜已经从韩当嘴里把整个军营大致上的格局摸清楚了。
对着孙策的时候,他不免有些揶揄道:“伯符如今已经是领兵两万的孙将军了,不知还认不认昔日旧友?”
孙策哈哈大笑,说道:“把这位置让给你都行!”
周瑜自然是不要他让的。
旧友相逢,说了一会儿话,便入正题,韩当守在门外,孙策便把当日李澈给他写的东西拿了出来,周瑜的神情从轻松到凝重,再到长出一口气。
孙策说道:“去袁术那边的人已经备好,给刘表送信也只需一匹快马,唯有袁绍那里,听闻他帐下谋臣无数,此计需一个智勇双全之人骗过袁绍,假称要拿玉玺换兵马,再将祸水东引,我唯一能想到的只有公瑾。”
周瑜笑道:“这计策已经十分缜密,我正好也想见见袁绍。”
孙策郑重拜过,只道:“一切当心,性命为上,必要之时,公瑾不必想太多。”
这便是一个委婉的“你可以随时卖我”的说辞了。
周瑜大笑,笑过之后,展开双臂给了孙策一个重重的拥抱。
这是好友之间迟来的安慰。
孙策微微红了眼眶。
周瑜在军营待了不到两日,便随孙策的心腹一道去冀州送信。
人刚出发不久,长安那边倒是发生了一件大事。
董卓死了。
按照李澈的说法,他是笨死的。
美人计自古有之,司徒王允痛恨董卓已久,一日开动小脑筋,以爱妾貂蝉充作义女,一女二嫁,先许吕布,又许董卓,董卓智商偏低,吕布智力也不高,加上王允的挑拨,当即跳反,继前任义父丁原之后,又把继任义父董卓送上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