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勋摇头:“谁知晓,主公和公主一字不提。”
“是秦王。”第二日,公子从宫中归来,神色沉沉,“秦王走了。”
我一脸讶色。心中却是明白,秦王没有诓我,他真的说到做到。
秦王此番离开雒阳,大概只跟我一人道了别。
不仅是他,□□的幕僚,如谢浚等人也不知所踪。
直到两日后,朝廷才后知后觉地发觉了此事。据说廷尉的人到了□□以后,只找到了他一封留书。
书中说,秦王忽感身体不适,而平日为他治病的医师在辽东营中,事不宜迟,只得不辞而别。
这自然是推脱之词,且推脱得漫不经心。
朝廷震怒,立刻派人去追。然而秦王不知所踪,十日之后,他抵达辽东大营的消息传回了雒阳。
他的确有些呼风唤雨的本事,一来一回,都搅得雒阳议论纷纷。而对于他离去的原因,仍是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都觉得必是朝廷要对秦王下手,秦王得了风声,先走了一步。
“无稽之谈。”桓瓖不屑道,“我天天在圣上殿中,若真有此事,我怎不知?”
“以你所见,这是为何?”沈冲问。
桓瓖苦笑:“我也不知,秦王做事,何时知会过朝廷?”
公子眉头紧蹙。
回到府中之后,他沉默了好一会,对我说,“霓生,今日谢公子托人给我传了书。”
“哦?”我问,“他如何说?”
“他说京中日后恐不□□稳,教我谨言慎行。”
我讶然:“未说因何事?”
“未说。”
公子叹口气:“霓生,近来我常想起璇玑先生那谶言。”
“为何?”我问。
“圣上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只怕无许多年了。”
我说:“此乃众所周知之事。”
“可太子在朝中甚不得人心。”公子道,“将来继位,只怕有一番风雨。”
“想来圣上也必有考虑。”我说。
“如何考虑?太子性情乖戾,便是委以辅政大臣,只怕也压不住荀氏。”
“荀氏?”我故意道,“我看荀尚甚为安分。”
“安分?”公子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就在雒阳的人们还在为秦王离开之事议论纷纷的时候, 宫中忽而出了事。
两日前, 皇帝的头疼病又犯了, 彻夜难眠。
第二日一早, 他令召太子议事,太子迟迟才到,到了近前时, 皇帝闻到他身上的酒气。
皇帝即刻令内侍贾让带人往东宫,只见内殿中杯盘狼藉,秽乱不堪。查问之下, 得知皇帝卧病之时,太子与宫人彻夜玩乐饮酒, 还从宫外带了歌伎来玩乐。
皇帝大怒,即刻下令将于太子作乐的宫人和歌伎通通杖毙,太子则关押到偏殿之中, 禁足思过。
太子太傅荀尚到宫中为太子求情,也被皇帝骂得狗血淋头。
此事传出之后, 与秦王的待遇截然不同。太子素日不为人所喜,人们虽也议论纷纷, 但皆为皇帝叫好。
“陛下属意者乃皇太孙, 若借故将太子废黜,直接传位皇太孙,岂非善哉。”桓瓖幸灾乐祸道。
公子道:“太子虽行事乖张, 可东宫辅佐圣上理政, 从无大过。”
桓瓖不以为然:“东宫得力, 乃是因有少傅范景道和谢氏辅佐,若无二者,东宫能有甚作为?”
公子没有言语。
桓瓖说的乃是确实。
范景道是三朝老臣,颇有才干,皇帝继位后,就将他任为了太子少傅,辅佐太子。
而谢氏,则是与王氏齐名的名门,从前朝至今,名臣辈出。太子妃的祖父谢暄,官至太保,封江夏郡公;父亲谢歆,封富平乡侯,现任给事黄门侍郎,在朝野中颇有名望。而在皇帝将太子妃之子封为皇太孙之后,朝中对太子最为忠心的,除了荀氏之外,便是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