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峰摇头道:“廖知府想必以前也接待过钦差使臣,知道王命在身,身不由己的道理。
这酒宴之类的,什么时候都能吃,休息也是晚上的事儿,现在咱们还是先去看看临清县的受灾情况吧,以免圣人惦记。”
见廖桂聪脸上有些迟疑,杨少峰便问道:“怎么,可是有什么为难之处么?”
廖桂聪点了点头道:“倒不是有什么为难的,只是眼下临清县正在组织着百姓们重建房屋,顺便还要加固河堤,满地的破砖烂瓦和尘灰,怕是?”
杨少峰道:“无妨,本钦差既然来,就是代天子巡视,这里的情况都要看了之后才能报给陛下,所以咱们还是先去看看吧。”
廖桂聪闻言,只得点了点头,伸手虚引道:“钦差大人奉公体国,当真是不可多得的干臣!请!”
杨少峰脸色不变,带着一行人跟在廖桂聪的身后,慢慢向前而去。
走了一路,看到了不少百姓都是在忙碌着,朱瞻基忍不住又有些疑神疑鬼起来,凑近杨少峰的身边低声道:“百姓们这不是在忙着重建么?看起来倒不像是锦衣卫在情报里说的那般?莫非是锦衣卫的情报有误?”
PS:十一了,祖国母亲的七十大寿,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愿我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 杨少峰不太想理会朱瞻基,毕竟还是个孩子,就算一直跟着朱老四学习也改变不了孩子的本质,太小太单纯,很傻很天真。
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
临清遭灾人数接近十万户,这么大的事儿一旦报到朝廷上,朝廷能不派人下来看看?廖桂聪这种老狐狸笑面虎,会想不到应对的法子?
就刚才,自己拒绝了廖桂聪牵马的行为,又拒绝了这老家伙安排的酒宴,而且还提出要直接去看看民间的情况,这些行为无疑是一次又一次打了廖桂聪的脸。
可是人家廖桂聪是怎么应对的?
除了笑,还是笑,替自己这个钦差大臣找理由,替他自己挽回一些面子,然后再表示民间的情况都在眼前摆着呢,随便看。
这种下属,谁不喜欢?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是,当谁傻呢?这一路往临清,人都能早早的准备好迎接自己这个钦差,再对比那个忙着在河堤上安抚灾民,把官服都刮烂的刘航,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
朱瞻基眼见杨少峰不理自己,便伸手指了指远处一群正在盖着房子的灾民道:“你瞧,那些百姓不是在盖房子么?地里虽然没跟你在辽州一样遍撒石灰,但是也清理过了,这总做不得假吧?”
杨少峰冷哼一声道:“我问你,从辽州到临清,官道有几条?既然知道朝廷把本钦差从辽州调到了临清,又能准备好在这里迎接,你觉得他们就没一点儿准备?”
朱瞻基迟疑道:“你是说,他们在这条官道上面准备好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他们想让咱们看到,所以咱们才能看到?”
杨少峰点了点头,压低了声音道:“钦差的行止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有心打听,自然就可以知道咱们走的是哪条路,提前迎接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再稳妥一些,那就把几条官道甚至小路上面都布置一番,以防着钦差会突然变换行程私访。”
朱瞻基疑神疑鬼的道:“你怎么对这些文官报有这么大的敌意?焉知不是锦衣卫的情报出错?”
杨少峰哦了一声,低声道:“那你为什么这么傻?”
说完之后,杨少峰也不待朱瞻基反驳,便哈哈大笑了几声,然后快马向着远处的一个庄子奔去。
庄子边的是一个粥棚,杨少峰和朱瞻基特意进去瞧了瞧,上好的白米熬粥,粘乎乎的,基本上就是传说中的插筷不倒。
朱瞻基特意用勺子舀起一点儿,看了半天之后还特意尝了一下,然后向着杨少峰挑挑眉头。
杨少峰却根本不理会朱瞻基,而是绕过了煮着粥的大锅,走向了后面的粮袋子。
上好的白米,无论是上层还是中间或者是最下面的,都是上好的白米,里面没有掺杂任何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