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大明的立国之本就是北逐蒙元,二来也是为了练兵,本来没事儿还想找点事儿的朱老四能惯着瓦剌?
等到后来瓦剌被朱老四教做人之后,大喜过望的阿鲁台直接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出兵怼了瓦剌,让鞑靼部再一次壮大起来。
这一次阿鲁台遣使贡马,就是鞑靼部在捡了大便宜之后来给老大上贡表忠心。
但是阿鲁台表忠心关杨大少爷什么事儿?他贡的马是给朱老四的,杨大少爷可没收到他一文钱的好处。
怼他!
这次要是不挖个坑把阿鲁台坑进去,我杨大少爷以后跟着朱老四姓!
……
殿试的流程在影视剧里面可能就是一会儿的功夫,但是在现实里面,殿试的流程绝对麻烦的一逼。
首先是答卷。
但是三百多份的答卷光是一份一份的看完都需要不短的时间,更不要说还得评判其中的水平高低,总不能指望朱老四在奉天殿里就把殿试流程走完吧?
所以等考生们答完试卷,其实就可以滚出宫去了,朱老四会带着内阁辅臣们一起阅卷,然后挑出最牛逼的前三名来,赐一甲进士出身,剩下的就按照文章好坏排个名次,赐二甲进士或者三甲同进士出身安慰安慰。
总之,殿试就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事儿。
答完卷,滚出宫去的杨少峰琢磨着自己到底该干点儿什么。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哪怕自己的答卷水平差了一些,也会是永乐十三年的殿试状元,然后拿到极为难得的,号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六首状元成就。
然后呢?
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讲,等殿试公布了成绩之后,最好的一批会进入翰林院,往下就是六科给事中,再往下就是御史台,直到最次的六部主事,也就是打杂的。
问题是,那场该死的诗会坑了很多朝堂大佬,。
没错,就是坑了很多朝堂大佬。
当时光想着痛快怼人,或者说忙着抱朱老四大腿的杨大少爷显然低估了自己这个会元的影响力,更忘了自己几乎已经是铁定的六首状元人选,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众开炮的后果很明显,各种目中无人,有才无德,德不配位,哗众取宠之类的传言满天飞,直恨不得将杨大少爷从头黑到尾,最好能黑死他,黑到发臭腐烂!
如此一来,杨大少爷的名声在儒林之中算是彻底臭到家了,大有盖过纪纲的苗头。
很明显,这股妖风的源头就是那天被杨大少爷骂跑的某些举子和国子监生员们。
另一股则是明显的吹捧。
或许读书人里面不挨骂不舒服综合症晚期患者太多,部分被骂的生员反而站在了杨大少爷一边,认为杨大少爷领会了儒学精义,是真正的士人楷模。
再加上某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有心人推动,两股能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的妖风争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渐渐的从士林中间开始向着朝堂甚至于民间扩散。
除了极少数能够站在干岸上的大佬之外,很多文武大臣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好好的没招谁没惹谁,收受投献和庇护商人逃税的大帽子就被扣到了脑袋上。
如此一来,杨大少爷先是完美的自绝于士林,接着又提前把所有的上官和同僚甚至于下属都得罪的一干二净。
这还当个屁的官,上司的小鞋外加同僚的排斥,下属的抵触,做官?
等心中大为不爽的杨少峰回到醉仙楼雅院时,却发现院子前远远的围了一群莺莺燕燕,一股脂粉味儿恨不得将整条街都熏透,只留了一条路通往雅院。
直到杨大少爷走近了,才发现院子门前空出来老大一块空地,中间站着一个布衣木钗的身影。
上下打量了一番之后,杨大少爷才开口道:“姑娘在我门前,可是有事?”
眼前的女子二八年纪,一身素裙薄妆,眼波流转间顾盼生姿,光是这眼神就比之后世的某些小花还要强上几分,只是说出来的话,却让杨大少爷感觉心中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腾不休。 那姑娘咬咬牙,从怀出掏出一份文书,低声道:“小女子姓顾,小字眉波,原是秦淮河绮红舫的姑娘,因闻得杨公子为我等风尘女子仗义直言,便自赎了自身,情愿托付杨府为奴为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