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无奈的叹了一声道:“那你说吧,你到底想干什么?”
杨少峰嘿嘿笑了一声道:“自然是我说的,把他们彻底变成大明的一份子。而摆在眼前一个最显眼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户籍到底该怎么算?
阿鲁台受封和宁王,马哈木受封顺宁王,秃孛罗为安乐王,太平为贤义王。如果从理论上来说,这四个家伙应该算是大明的臣子,而他们治下的百姓自然也是大明百姓。
可是,这些人却从来没有大明的户籍,而大明的官府也不承认他们的是大明的百姓。”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要不然呢?朝鲜李芳远还是大明的臣子呢,难道朝鲜百姓也能算是大明百姓?”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这是两回事儿!朝鲜那边好歹算是一个单独的国家,鞑靼和瓦剌呢?
北元已经亡了,他们也丝毫没有复立北元的意思,就跟朵颜三卫一样,这些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北元不北元的,能好好的活着就行了。
所以啊,我琢磨着,后面慢慢放开一些户籍给他们,挑一些表现好的给予大明户籍。等时间一长,这些人不就彻底变成大明百姓了?” 所谓的温水煮青蛙理论,重点并不在于青蛙会不会从锅里跳出来,而是在于这么个理论——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的将鞑靼和瓦剌演变成大明的一部分。
等再过上几年之后,鞑靼和瓦剌这种部落的形式将会演变成城池定居的形式,到时候不管朱老四是想看阿鲁台跳舞还是想看马哈木跳舞,就得看他老人家的心情了。
反正理论就是这么个理论,情况也就是这么个情况,而在这套理论当中,户籍绝对是一个重要而且没办法绕过去的关键点。
琢磨了半晌之后,朱瞻基问道:“如果说鞑靼人和瓦剌人得到了大明户籍,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变成了大明百姓?”
等杨少峰点了点头之后,朱瞻基又接着问道:“那他们如果想要去长城以内定居呢?你是允了还是不允?”
杨少峰冷笑道:“自太祖高皇帝定鼎中原,这个民就是分三六九等的,士农工商卒,这些刚刚归化的鞑靼人和瓦剌人自然是最后一等。
严格来说,所谓的给他们户籍,并不是一上来就给他们完整的户籍,而是类似于一种永久居住权,让他们有资格在大明居住,孩子有资格读书。当然,他们也同时拥有了交赋纳税的义务。”
琢磨了半晌之后,朱瞻基才摇了摇头,开口道:“我不跟你辩驳这些了,边市城能有如今的局面,基本就是你折腾出来的,我胡乱插手,反而容易坏事。”
杨少峰点了点头,说道:“你知道就好。反正我跟你说这些,也不过是让你大概明白我的思路,然后替我把奏疏给写了。”
面对杨少峰这种理所当然的不要脸劲儿,朱瞻基不禁为之气结,冷哼一声道:“那盐茶的事儿呢?还有教材的事儿,怎么说?”
杨少峰斜着眼睛嘲讽道:“你傻了吧?”
见朱瞻基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杨少峰干脆指了指提举司外面,冷笑着道:“如果说有人能够拿到大明户籍,那么这些人定然已经是住在边市城里面的这些,而不是那些依旧在草原上放牧的,而边市城里面的盐你也清楚,里面可是什么东西都没掺过。”
朱瞻基道:“傻了的是你吧?你弄出来的那些盐看起来比边市城里面卖的盐还要好上几分,到时候他们不还是喜欢买那种盐?”
杨少峰呵了一声道:“那种盐贵一些,而且是专供的盐,等他们拿到大明的户籍了,就没有资格去购买那些盐了。
至于教材,边市城和那三座小城还是用原来的那些,等他们考中了秀才之后就得去万全都司的府学里面读书,到时候自然能学到其他的学问。”
朱瞻基忍不住竖着大拇指道:“论到阴险,估计没有比你更阴险的了!”
杨少峰呵呵笑着拱了拱手道:“过奖,过奖,杨某实在受之有愧。”
朱瞻基觉得跟杨少峰这种不要脸的货色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干脆甩了甩袖子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