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最好的解决办法,大概就是有人能够站出来,推翻倭国的朝廷,带着倭国的百姓请求内附,彻底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出路了。
如果不行,那么就让倭国的百姓和我一样,到工地上来做劳工吧,最起码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
杨三摇头道:“内附?这大明的千千万万百姓就足够让人头疼了,你还想让倭国内附?我觉得朝堂诸公们未必愿意。
至于你说的让百姓们来做劳工,这个倒不是不行。只是,你想过没有,顺天府的工地完工了之后,他们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回到倭国继续过以前一样的日子吗?
司马君实在《训俭示康》曾经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他们习惯了大明的生活,他们还能回到倭国吗?就算是你,你还愿意回倭国去做个苦行僧吗?”
“不愿意。”
一休宗纯摇了摇头,老老实实的说道:“就算我愿意,也没办法再回到过去那样儿的生活了。”
见杨三满脸不解的表情,一休宗纯便解释了起来:“禅心已乱啊。
如果不是杨三哥你自己说出来,又有谁能相信,能说出《训俭示康》里面名言的你,居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户?又有谁能想到,这些工地上的大明百姓居然还要识字读书?
现在我只要闭上眼睛,就会想到我在这里吃饱穿暖,而倭国的百姓却还要在风雪之中苦熬,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冻死,被饿死,更别说什么读书识字了。”
杨三拍了拍一休宗纯的肩膀,叹了一声道:“好好上你的工,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儿从工地离开,说不定你还会有回到倭国的那一天。”
见一休宗纯就要行礼道谢,杨三连忙侧身避开,说道:“别谢我,我能帮你的也就是这些,剩下的事情,我也帮不上你什么。”
说完之后,杨三又接着对其他几个“表现好的劳工”说道:“拿好我给你的木牌,那是你的身份证明。没了这个,你们就算是被人打死,也不会有人替你们主持公道。
还有,如果一会儿不小心跟我走散了,就自己回工地上去,也不用想着逃跑,没有路引,你们连顺天府的城门都出不去。” 所谓“表现好的劳工”,基本上就是纪纲特意按照杨少峰的要求挑选出来的几个锦衣卫校尉,然后这些人就顺理成章的和一休宗纯成为了朋友,并且被杨三“挑选”出来,给他们和一休宗纯一起“放假”,让他们好好逛逛顺天府。
然后一休宗纯知道了很多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大明的百姓不需要缴纳民赋民税,因为大明皇帝朱老四下旨免除赋税,只要大明还存在一天,大明就不会收取民赋民税。
比如大明的百姓再怎么穷苦,也一样能看得起病,就算死了也会有人埋,因为大明有惠民药局和漏泽园之类的福利待遇。
比如大明的读书人不能讨论政治,但是寻常百姓们却可以议论政治,也可以堵着皇帝的家门口去骂皇帝,因为这是大明开国皇帝允许的。
然后一休宗纯就越发的不满,就连刚开始时那激动的心情都激动不起来了。
同样是平民,大明的平民百姓福利待遇之好,是倭国百姓无法想象的。
看病?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倭国平民还指望幕府替他们拿钱看病?
骂皇帝?骂个武士都有可能被人一刀给宰了,骂幕府更是有可能连累一家老小。
就连幕府、大名、武士们都能骂的倭国天皇,也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骂的,骂了一样有被人宰掉的风险。
逛了半晌之后,一休宗纯就再没有逛下去的兴致了,早早的回了工地上,一休宗纯就寻到了杨三,行了礼之后问道:“一休有许多疑问,望杨三哥能替我解惑?”
杨三好奇的道:“什么疑问?估计我读的书还没有你读的多,我能替你答疑解惑?”
一休宗纯道:“我想让倭国百姓不用再像现在一样饱受欺凌,我想让倭男百姓也能吃饱穿暖,我想让倭国举国内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