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在杨家庄子,杨少峰就是天,杨少峰就是地,而且杨家庄子并不大,杨少峰只要把女娃子读书的好处跟庄户们说明白,那庄户们纵然心有不满,却也不会反对杨少峰的决定。
而即墨县和杨家庄子能一样么?杨家庄子才多少户人家,即墨县又有多少户人家?人家就是不愿意让女娃子去读书,杨少峰又能怎么样?
“头疼,”恨恨的将《左传》扔到一边,杨少峰忍不住抱怨起来:“都是惯出来的臭毛病,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杨某人是多好的脾气,居然被这些百姓欺负成这般模样!”
“难道不是么?”
朱瞻基手里拿着一本《儒林外史》,淡定无比的翻了一页之后又接着说道:“早就跟你说过,你让所有男娃子都读书的事儿本来就不太好办,现在你还想让女娃子去读书,那还能容易得了?”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明明就是为了他们好!让女娃子读书是好事儿,这个道理我在杨家庄子说过,你也是知道的?”
“我知道,但是老百姓不知道,而且他们也不太在乎这事儿。”
朱瞻基道:“最重要的是,杨家庄子你说了算,即墨虽然也是你说了算,但是毕竟不像杨家庄子,这事儿且有的烦了。”
杨少峰恨恨的道:“要不然我就给他们加税?以后谁家有一个娃子不读书,不管是男娃女娃,我就收他们的教育资源税,罚死他们!”
“你傻了吧?”朱瞻基忍不住嘲讽道:“皇爷爷免了民赋民税,你再加收?是不是傻?那些御史言官能放过你?” 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当然,毛奇的胜利并不算什么,毕竟在法兰西的军队投降之前占领法兰西,或者战胜由瘸子和女人带领的法兰西军队才是真正的史诗级难度,正常情况下,法兰西的军队一般都是送分的。
但是另一个很鲜活的例子却是明摆着的。
种花家。
按照不识字或识字数不超过五百字是文盲的标准来计算,种花家建国之前,中原堂口的文盲率是百分之九十,基本上一百个人里,有九十个是不识字的。
种花家建国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的时候,当时的当家人就决定要开展扫盲教育,在1952年的时候全国展开大规模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把如何造反写进教科书里的国家,在1982年的时候把“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写进了宪法。
当扫盲运动进行到2001年的时候,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也显示: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比率已由15.88%下降为6.72%,而青壮年文盲的比率已下降到了5%以下,从而实现了种花家在90年代初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目标。
这意味着,这个拥有13亿人口,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将扫盲运动一直持续了五十多年,使文盲率由建国前的90%,建国初期的80%,下降到了6%。
对比一下隔壁人口数量一亿,牲口数量十几亿的三哥,在2001年的时候,文盲率依旧高达35%,2011年的时候,文盲率是26%,基本上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文盲。
比较有意思的是,对比起种花家识字超过五百但是不足一千五百字就算半文盲的标准,三哥家会写26个字母并且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就算脱盲的标准简直就是个笑话。
当然,也会有些人觉得扫盲运动属于开销大,实际意义并不大的面子工程,那么接着和三哥对比一下吧。
花了几十年,花费无数人力物力,玩了命的建小学中学中专技校高中大学的种花家培养了多少人才?人口只有一亿的三哥又培养了多少人才?
种花家辽宁号、山东号、052、054之类的渔政船可以跟下饺子一样下海,三哥的一艘航母修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