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拿着“真理”作刀剑的屠夫,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他杀的人都是死有余辜,他杀得正当,杀得高尚。
陶淘郑重道,“还请仲德先生回到青州后整理此案,若证据确凿,便以杀人罪论处。”
三条律法议定,很快谯县便公布了对于陶谦一家的处理,陶谦杀人未遂,监·禁十年,其父母妻儿无罪,还可以前往探视。
天下人无不感叹长公主的仁义,而就在天下人对长公主的仁义赞不绝口之时,程立在青州诛杀孔融,又在士林引起轩然大波。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暖心的小天使们~
你们太暖了,然而,我今天还是字数不够……_(:з」∠)_
《后汉·孔融传》:“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杀人的小故事来自《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
感谢在2020-05-07 17:56:35~2020-05-08 20:59:3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璃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明天 10瓶;璃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孔融是孔子之后, 其名声不下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长公主如此说杀就杀, 一下子扯动了名士们敏感的神经。
谯县一边条不紊的公布孔融的罪证,一边派人的和袁术及京师联系。
要说如今最恨名士那张嘴的当权者,袁术和董卓必有一席。
陈宫站在袁术的府邸中,言辞恳切, “自上次, 将军为言论之事派人到谯县解释,我家主公就一直为将军不平,将军出身名门, 高情雅致, 却因莫须有的罪名为言论所累。”
谯县使者态度谦和,言谈中不乏吹捧, 袁术听了心中颇为受用。
陈宫呈上谯县的新法,又道,“我家主公仰慕将军的宽宏大气,拿将军当知己好友,不忍将军困于舆论,故欲颁布新法三条,以免再发生如将军这般的英雄却受困于口舌的事情。”
“哦,呈上来, 某看看。”这听起来,与他正当用,袁术挺感兴趣。
陈宫解释道, “故有人上告孔融滥杀百姓之罪,我家主公查明确有其事,便下令斩首示众,绝不让名气成为文人士子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底气。”
袁术看完新法,道,“公主这三条新法,某觉得甚好,公主当某是好友,某也不能怯弱,我淮南也行此法。同时,某会上奏陛下,请求在全国通行此法。”
陈宫自然谢过。
作为好友,有难同当是应有之义。
陶淘杀孔融引起的风波舆论,罪证的公布只压下去一小部分,主流思想还是觉得一贱民何至于让大儒偿命,不过是欲加之罪。长公主不尊重士人,欲彻底掌控青州,趁机铲除异己。
袁术受困于流言久矣,此时有陶淘身先士卒,也一改先前低调忍让的作风,态度强硬起来,先是质问那些言他要称帝的,可有确凿证据;言他诬陷长公主的,可见到他与公主关系亲厚,是知己好友?
而后,袁术也跟进推行了谯县的新法。
有了袁术的参与,陶淘承受的非议顿时被分去大半,为什么是大半呢?因为一些老实孩子,觉得长公主一反常态的态度强硬,是因为替袁术不平。
且不说袁术是不是真的没有参与诬陷长公主的事,单凭来往了几次的交情,就为人家如此劳心出力,长公主太仗义了,仗义得他们觉得有点傻,有点心疼。
突然被可怜的陶淘:?
又说京师那边,谯县奏折传到之日,天色阴晦不明,淫雨连绵不绝,不是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好天气。
董卓看完来自陶淘和袁术的请奏,哈哈大笑道,“杂家早就看这些个胡说八道的不顺眼,这折子上到杂家心坎上了,奉先儿,去,颁个圣旨发下去。”
吕布恭敬的应下出去,走到董府外,面上却难掩不忿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