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旧款第二代“秦”的价位就处于8万落地的区间,但为了长久打算,这款仿制花冠的轿车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将来在这个价位主打的只能是K1车型。
得益于第三代“秦”打下的坚实基础,K1小型轿车有许多通用零部件可以两车公用,极大降低了采购成本。这样的招数跟“宋”脱胎于“唐”如出一辙,不但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
此时,韩皓才真正体验到自主研发的好处,打好根基可以四处发芽,用俗话说就是可以举一反三。
除了轴距和车身大小不同外,从外观看全新的K1试驾车就是缩小版的“秦”,不过为了跟“秦”有所区分,在尾灯设计上再次采用了玉如意的概念,把两边尾灯连在一起,容易让人分辨出来。
这是主设计师赵春雷的一次大胆尝试,在主流厂家都把尾灯两边区分,他特意打破常规采用了联接设计,以此来引领新的风潮。此灵感来源他过年回老家时,看到大年初一晚上乡亲们挥舞着“板凳龙”在大街上巡游,板凳上的灯笼交相辉映,舞起来时夜色中灯笼通过板凳连在一起煞是好看而得来。
“其实我们祖辈对审美的观念在当时世界都是一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发扬的设计概念,把它们提炼出来有助于我们打造出自己文化内涵的产品。”
当“水滴涟漪”成为中华集团的主打概念后,作为其发明者的赵春雷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对设计概念更是随手拈来,尤其喜欢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获得灵感。
中华集团宽松的氛围,尤其韩皓对人才的尊重,让许多像赵春雷这样的年轻才俊得以充分展示他们的天赋。
K1项目还有一个大独创特点就是后排中间位置没有了凸起,变成了纯平设计。从旧款桑塔纳进入中国伊始,国人就习惯了后排位置中间有一大凸起,中间位置就成为乘客最不喜欢的所在。
经过市场调研,中国消费者使用汽车后排座位要远远高于国外,后座坐满3个人甚至挤入4个人是常有状态。毕竟,一辆汽车在国内往往承载了全家人出行的期望,满载情况时有发生,这跟国外情况大不相同。
在这样背景下,后排中间凸起就成为许多消费者诟病的地方。如此呼声,被一名K1项目的设计师留意到,既然市场有需求那我们就去改进满足,这是中华集团一贯以来的理念。
市场上大多数后排凸起的车型都是为了后驱及四驱设计而遗留传动轴通过位置,对于处于主流并不需要传动轴的两驱车型来说为了节省成本就保留了凸起存在。至于凸起是为了车身强度或者是提高通过性等说法,都是销售为解释凸起而采取的话术。
K1轿车属于前置前驱型号,只需要对排气管位置进行简单布局就可以改善凸起情况。
施兴华是研究院的底盘平台工程师,正是在他的提议下,K1项目决意打造一个纯平的后排空间。
原本竖直的排气管在车子中间位置向右拐,在后排右座下方通过,把排气管最占地方的位置放在此处,从而避免了凸起的产生。
“本来认为简单的布局改变,没想到却带来整个底盘的革新。当排气管位置改变后,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地板模具重新开,电气管路重新布置,排气管路经过区域其他系统所有零部件重新布置,整个底盘需要重新升级。
K1的底盘虽然出自‘秦’,但两者设计图对比的话,可以明显发现大有不同。K1底盘属于2.0版本,它在原有基础上对通过性、NVH以及后悬挂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谈到自己的新作品,施兴华一脸兴奋说道。
“后来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为了实现后排平坦的目标,我们前后投入接近5000万的资金。如果我们照搬‘秦’的设计,这笔钱完全可以节省下来。
在这里我要感谢公司对我个人以及团队的信赖,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从一开始的1000万预算追加到4600万,后来不断调集更多人手加入,这在合资企业是很难发生的事情。”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施兴华很是清醒,他知道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