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_作者:榕之子(1112)

2020-07-20 榕之子

    看来最后这句话才是重点,MC集团敢于包销2万辆中华集团产品,就下足了功夫进行尽职调查。

    在中国廉价日用品纷纷占据欧洲各大商家货架之际,汽车这种大件家用品,未来很可能也会出现中国人的身份。

    “除了死亡和交税外,欧洲人现在还得加上第三件躲不过去的事情——就是购买来自中国的商品!”

    这句话成为许多欧洲人的调侃,他们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了。

    正是基于如此背景,MC集团决定充当第一个吃螃蟹之人,开启跟中国汽车的合作之旅。

    除了中华集团之外,MC集团还在中国寻找到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分别是江铃汽车和华晨汽车。

    其中江铃将向欧洲出口3000辆陆风SUV,而华晨将出口5000辆骏捷和新上市的尊驰轿车。

    跟中华集团相比,江铃和华晨的出口代销合同属于意向非保障性合同,MC集团并未承诺一定完成双方的约定数量,第一批只进口了200辆陆风SUV和300辆华晨轿车赴欧试水。

    与第一批整整2000辆“宋”统一在定海市码头装船相比,江铃和华晨的规模气势就低上一大头。

    这艘满载2500辆自主品牌汽车的巨轮,鸣笛缓缓从中国出发前往欧洲,开启了中国汽车登陆欧洲的诺曼底之战。

    为了配合中国汽车登陆欧洲的宣传,应MC集团建议,中华、江铃和华晨三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携带着即将在欧洲发售的产品,统一亮相在德国的法兰克福车展上面。

    法兰克福车展定于每年9月中旬举办,乘用车和商用车隔年举办,今年是乘用车展示的环节。跟日内瓦车展追求新流行趋势,号称“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相比,德国法兰克福车展更像是全球车企的集会,有“汽车工业奥运会”之称。

    作为汽车起源地,尤其德国汽车在豪华车市场上一骑绝尘,法兰克福车展隐约有世界五大车展中带头大哥的意思。许多品牌选择在这里公布全球首发车型,相互间展示自身技术实力,有种同台竞技暗自较劲的感觉。

    今年最大的聚焦点之一就是中国汽车登陆欧洲的新闻,这让许多媒体都把其当成是值得关注的头条。

    “小心,中国汽车终于真的来了!”

    这样的报纸标题显示出欧洲人民对中国汽车有着一种“狼来了”的复杂感情。

    去年日内瓦车展,中华集团展示的新车让欧洲许多人开始认识到遥远的东方国度并非想象中落后,他们已经可以制造出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汽车。

    当时媒体报到就有“中国汽车来了”的标题,没想到喊了许久的“狼来了”,今年终于变成现实。马上中国汽车就会登陆欧洲,准备在欧盟地区销售。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中国汽车开始远赴重洋,登陆欧洲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来自欧洲的消费者可以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现场订车,从中国运抵的汽车已经入港报关,有现车可以提走。

    对这样的热点,法兰克福车展主办方当然是举双手欢迎,可以进一步扩大车展的影响力。

    他们特意划出中国馆范围,让来自中国的三家汽车企业展示自己的产品。

    三家企业内,中华集团实力最为雄厚,因此展台面积占据了中国馆的一半,除了即将发售的明星产品小型SUV“宋”外,还展出了自己的首发车型——K1小型轿车“明”。

    这是K1量产定型后的首次亮相,同时也正式确认了自己的名字——“明”,以此来跟更高一级的中华“秦”对应。明朝在中国历史疆域中面积不算大,正好用来对应小型轿车K1的大小定位。

    韩皓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小型SUV“宋”之后,就轮到小型轿车“明”接棒跟上,继续进军欧洲市场。

    为了表示对中国客人的欢迎,法兰克福车展主席特意来到中国馆,跟韩皓一起为来自中国的全球首发车型——“明”揭幕。

    伴随红绸步落下,小型轿车“明”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这款号称2.0制造升级版的新轿车,将会是中华集团近期力推的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