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_作者:榕之子(1533)

2020-07-20 榕之子

    ……

    按照协议内容,中华集团顺利接收了华晨汽车资产,新安置就业了1.5万名员工,将在沈京市投资70亿元兴建60万辆产能的新工厂,其中包含一期3万辆的中华宝马第二家合资工厂。

    中华集团重组华晨汽车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国内汽车行业,这标志着今后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拉开兼并重组大幕。

    更直观的说法是许多像华晨汽车这样的三无企业,今后可能会找不到接盘方,陷入直接破产退市的遭遇。

    华晨汽车反倒是幸运儿,被中华集团接手反而更上一层楼,拥有了活下去的资格。

    在华晨汽车重组大幕落下之际,又有一件汽车行业大事发生。

    比亚迪公司在坚持了9年时间造车梦之后,被誉为狂人的公司老总王川福终于愿赌服输,宣布退出持续亏损的造车行业。

    当初进入汽车行业时,王川福曾说10年后要将公司带入全球十大车企巨头行列。现在来看,他的梦想由韩皓替其完成了,中国汽车企业杀到了第四位置。

    中国汽车市场当时算是一片蓝海,比亚迪确实有一定机会,但面临中华集团的迅猛崛起,对他们这些小自主车企来说,就是赤裸裸的红海。

    无论是F3如何改款,也无论“铁电池”宣传多厉害,跟中华集团产品一对比就劣势毕现,比亚迪无法越过中华集团这座高山。

    股价已经跌至上市时的15%,比亚迪被诸多机构一致建议“卖出”,因为造车这条不归路看上去已经无法走得通。

    痛定思痛下,王川福决定走回老路,打算学习代工巨头富士康,打造中国内地版的“富士康”,为当前兴起的智能手机热开启代工模式。

    对“铁电池”这样的技术专利,比亚迪宣布会转为锂电池供应商,持开放姿态今后为其他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供应。

    但公司的战略已经转移,从汽车再次回到了代工道路之上。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代工巨头,自主品牌要发展不能依靠富士康这样的台商企业,一旦风吹草动他们会逐利离开,而比亚迪将永远陪同自主品牌成长。

    10年后,比亚迪将成为全球代工的巨头企业,让世界真正感受到中国工厂的恐怖实力。”

    虽然换了跑道,但狂人本性不减,王川福依旧为自己定下了看似不可实现的目标。    一边是小型车企转行退出,另一边大型汽车企业如中华集团、大众、通用等疯狂扩大产能,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矛盾化结构。

    到明年(2012年)为止,国内竣工投产汽车产能将达到2400万辆,而伴随销量的不断上涨车企们又纷纷追加投资,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突破3200万辆。

    真是什么数字套用在中国13亿人身上,都是巨无霸。

    去年(2010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7200万辆,比2009年增加了700万辆,其中大部分由中国市场贡献。也就是说,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汽车销量已经饱和,陷入增长停滞阶段,拉动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主要依靠中国市场。

    从数字看,不出几年中国生产消费的汽车数量将会达到全球一半水平,这就让人感觉到泡沫的存在。

    中国的汽车销量会不会继续提升?

    会!

    这点没有人否认,但今后提升到多少数字会是天花板,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产能,在此问题上就是众说纷纭。

    一般合理认为在2000万辆出头属于正常水平,至多不超过2500万辆。但现在国内产能规划已经突破3200万辆,这预示着3年后中国汽车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还意味着大量投资将会浪费。

    谁都认为自己将会是3年后市场竞争的获胜者,规划产能都不愁卖。但市场份额有限,总有人会因为吃不饱而付出代价。

    国家发改委就此提出预警,将汽车行业列为了过剩行业,呼吁地方政府不要再一哄而上投资汽车业。

    但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举措,在GDP刺激下,没有地方政府会坐失良机。

    原定3200万辆产能还在层层加码,不达到4000万辆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