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韩皓自己也想不到,没签竞业协议阴差阳错下竟然培养了新的敌人。
从Uber打车模式引申回国的快的打车,成立伊始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租车服务,而韩皓为了整合产业链重新定义了经营策略。
就是快的打车通过向中华集团分期购买或租赁数千辆汽车,以此作为租车服务提供方,再来招募司机通过手机接单,两者协议赚取分成。
经营模式像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但却利用互联网软件来引流乘客,属于重资产的经营策略。
而程雷创办的滴滴打车,肯定没有实力来大手笔购买汽车,而只是充当信息发布的平台,向全国普通车主招募司机,然后通过互联网引流乘客就坐再协议分成。这属于非常明显的轻资产营运模式,可以迅速扩张并源源不断吸引新司机加入。
简而言之,快的打车属于专车模式,市场推广慢利于对司机的管控。滴滴打车则属于租车模式,利于低成本扩张但不可控安全差。
两种模式一时半会在市场上还无法分出胜负,因为使用互联网打车软件的消费者数量基数太小。
衣食住行,是人类高频次的刚需。
今天手机便捷支付的产生,极有可能引爆出行市场。
拥有中华和阿里集团加持的快的打车,犹如一头巨兽在蹒跚前行,身后跟着一群饿得两眼冒光的恶狼,它们时刻准备着撕碎吃掉前方的尸体。
对打车软件市场,韩皓一时半会还没有定论,他决定再看看现实演变情况如何,这给了像滴滴打车此类创业公司崛起的机会。
有了风投的大笔资金,滴滴打车开始了烧钱补贴之举,只用了三个月就一下子成为仅次于快的打车的公司,有能力直面跟对方竞争。快的打车经营布局范围仅在几大一线重点城市,滴滴打车的发展已经开始涉足二线城市,并有隐约弯道超车的迹象。
当韩皓的注意力被牵涉在半导体领域时,中国互联网打车出行的战事却在今年双11购物节之前一触即发。 一家初创企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对当前赛道的认识程度,他的目光所及决定了企业最终能抵达的彼岸。
对于互联网打车,韩皓的认知是觉得大有前途,战略大方向有了,但还一时无法确定确定战术。
快的打车之前操盘手程雷,就是不认同韩皓的战术方向,才开启了另起炉灶之旅,创办了滴滴打车。
跟造车新势力兴起大背景一致,国内风投资本四起,他们纷纷群雄逐鹿寻找中国经济崛起下各条赛道的头马,以此下注投资来博取高额回报。
尽管互联网打车已经有了韩首富下场,但丝毫不影响其他人涌进来之决心。毕竟连中华集团如此庞大的汽车市场影响力,都能迎来各方对造车新实力的追加投资,何况是一条在线打车的全新赛道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人可是一直以来都不畏强权,富有挑战精神的民族。
韩首富虽然很强大,但谁说他就不能在细分领域被击败,要知道时代可是变化得非常快。
“你觉得在该领域,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需要如何才能击败快的打车,成为行业第一!
要知道快的背后可是站着韩首富这样的超级大佬。”
腾讯对滴滴打车的1500万美金风投,犹如大海之中的鲜血般醒目,很快引来了其他寻味而来的风投基金。
不缺钱,就缺好项目!
风投们在真金实银进入滴滴打车之前,基本都要跟程雷来一场直达灵魂的对话。
因为风投大佬们都知道,做投资,基本就是投资人。人靠谱的话,只要选对了风口,就可以等着坐收红利。
“最大的优势就是我拥有一个靠谱稳定的团队,以及自己十分熟悉互联网的打法。韩总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企业家,但他家大业大需要关注的领域太多太杂了,肯定无法专注分心在一家初创公司之上。
另外,虽然快的打车先进场,并拥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但互联网的战争不是先来者先得,而是适者生存活到最后的才是赢家。本来我还担心资金问题,但现在你们来了,我就不用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