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_作者:榕之子(167)

2020-07-20 榕之子

    出师不利,韩皓只有寄希望于珠城市的华阳厂。

    华阳厂原本是区属集体企业,从1985年开始生产仿制面包车,售价仅2万起。1988——1990年,连续3年都生产了600台左右,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据说还到央视打了一阵广告,显得红红火火。转折点在1989年,在珠城市政府的拉郎配下,华阳厂跟珠城自行车厂合并,以300名职工规模吞并了自行车厂1000多名职工。结果政府出面促成的婚姻,华阳厂跟自行车厂之间犹如八字不合的夫妻般天天吵架,庞大的人员开支、人事纠纷、债务负担等,内耗严重把好好的华阳厂拖垮了。1992年,不得已华阳厂跟自行车厂分手,没想到又在内部爆发了权力之争,居然分成了两派,各自起炉灶内斗。两家分厂都使用华阳牌的牌子,互相挖角压价,本来奄奄一息的华阳牌微车彻底在市场中不见了踪迹。

    唉,华阳厂弄成这样,内斗因素虽然是主因,但负主要责任还是放在当时的市里主要领导身上。所管辖好好的企业弄垮,身为管理者难辞其咎,韩皓听了介绍后心里想道。

    在珠城市,市里主要领导对重启华阳牌汽车很感兴趣,同时对有外来投资者收拾华阳厂这个烂摊子很重视。

    韩皓主要是想要华阳厂的生产资质,从而挤上国家管理6字头目录,他打算生产微面厂放在虎山。因为市里承诺,只要华夏厂取得汽车资质,就提供800—1000亩土地作为汽车厂基地。

    像珠城市,地理位置偏远,配套的企业太少,将来用ckd模式来组装倒也可以,不过韩皓还是希望整体搬迁工厂到虎山。在虎山,他拥有许多配套厂合作,到时可以直接利用上汽车零部件。

    现在只是接触阶段,韩皓也不好把意思说得太死,他只说像整合华阳厂,帮忙当地政府解决困难企业。双方都表现出极大诚意,至于细节还需要慢慢详谈。

    最后,终于来到韩皓最期待的阜城市安淮客车总厂,他发现事情跟自己想得好像落差蛮大。    安淮省客车总厂位于阜城市西北郊,占地多达1000多亩,跟华夏厂崭新的现代化工业厂区比起来,客车总厂更像一个小型社会,里面有学校、医院、幼儿园、食堂、派出所等附属机构一应俱全,属于工厂办社会的典型代表。

    该厂属于安淮省属国有企业,生产的“华夏牌”客车只在本市附近区域销售,跟省内江淮、安凯(原淝河厂)拥有客车底盘技术实力的企业竞争一直处于下风,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国有臃肿企业。

    现有工人2000多名,其中近700名退休职工,“八五”计划以前总计投入技改资金不足1000万,目前经营困难,生产的客车在市场上卖不掉,1994年亏损高达300多万。说是有1300名在职员工,其中过半已经放假在家只领基本工资,有能力的骨干一直在流失。

    每年光退休职工和厂内附属机构开支就高达700多万,一直靠省里财政输血才没有倒闭。

    华夏厂现在整车制造加发动机三班倒生产,工人总计也不超过1300人。现在客车总厂职工就有2000多人,韩皓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并购这个企业,没想到对方负担如此之重。

    由于原淝河厂得到省里财政支持,1993年跟德国凯斯鲍尔公司合作引进先进客车技术,生产新车型在国内市场获得成功。公司名称也从“淝河”,取安a淮和凯斯鲍尔首字,改名为“安凯客车有限公司”。

    因此安淮省客车总厂也希望像韩皓这样的投资商出资引进国外先进客车技术,用新车型在市场上继续竞争。

    韩皓想要的只是客车生产资质以及“华夏”这个汽车品牌,对进入大客车市场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方提出还要华夏厂全盘接收现有工厂的所有工人和附属机构,这样大的包袱韩皓根本就不敢接。每年700万非生产性投入犹如无底洞,谁也扛不住这个包袱。

    得知韩皓是“华夏”摩托车品牌的老板,安淮省客车总厂领导层更加觉得能吃定他,毕竟“华夏”汽车品牌独此一家。

    这里要特别指出,客车总厂属于省属企业,归安淮省工业厅直接管理,属地的阜城市虽然很热心牵头,但对该厂没有管理权限。

    初步接触下,韩皓就觉得是自己想得太理想了,因为客车总厂还是以国企老大自居,虽然现在产品卖不掉,但总觉得国家不会置之不管,反正天塌下来还有国家兜底。